第3章 無處不在的協商,就看你怎麼做(7)
7、天下最大的難題——婆媳間的協商
俗話說婆媳關係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關係,也是最難相處的關係。有人曾開玩笑,一個在公司呼雲喚雨的人回到家麵臨吵得你死我活的婆媳倆,也隻能獨自歎息,束手無策。
婆媳關係真得如此難以相處嗎?越來越多的人對此產生了興趣,經過很多人的“研究討論”,終於發現了婆媳關係的矛盾的三大源頭:生活方式、觀念不同,婆媳互相看不慣彼此的生活方式;都想更多地占有共同的一個人(兒子、丈夫),婆媳之間產生心理衝突;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婆媳之間出現分歧。
我們就來看看,是不是果真如此?下麵這兩個場景是平常經常上演的:
場景一:
Vicky結婚兩年了,今年四月份兒子出生,一家人為小寶貝的到來高興不已,然而接下來因孩子引發的婆媳矛盾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為了方便照顧女兒,最初Vicky的媽媽住到了女兒家,為女兒帶外孫。不久,婆婆也來幫忙帶孫子,並且從家裏搬過來與兒子、媳婦一起住了,因不需要太多人照顧,Vicky的媽媽便退出照顧外孫的事務。開始Vicky和婆婆相處還好,可是很快Vicky發現婆婆“很不會照顧孩子”,在這個溫差變化比較明顯的季節,婆婆不是給孩子穿得多了就是給孩子穿得太少。她想和婆婆提出來又怕婆婆不高興,於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先生,希望先生和婆婆說,先生和婆婆談及此事,婆婆很生氣,認為自己生了三個孩子都是這麼帶過來的,這樣帶孫子怎麼就不對了?
這次溝通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Vicky和婆婆也產生了隔閡。隨著矛盾的越來越多,Vicky和先生爭吵也就越來越多,Vicky在先生麵前時不時地流露出還是自己媽媽帶孩子好,婆婆根本不會照顧孩子,但先生也不理解自己,這時也站在了媽媽的立場,認為自己從小到大都是媽媽一手帶大的,怎麼媽媽現在反而就不會照顧孩子了?現在Vicky和婆婆的矛盾沒解決不說,她和先生的矛盾也越積越深了。
矛盾要害:
婆婆:她覺得我帶孩子的方法過時了,可是我的幾個孩子都是這麼帶大的,小孩子這麼小怎麼能知道幹什麼?動不動就教訓孩子,還不讓我說話,我心疼我孫子呢!
媳婦:孩子就不能跟老人住久了,每次暑假從他奶奶家回來就被慣壞了,我的苦心教育全都白費了;我教育孩子,婆婆還替他說好話,這樣一來他覺得有人為他撐腰,就更不好管教了!
這個例子的根本矛盾是由於兩代人的生活經曆和環境的不同,造成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老人小時候的生活一般比較困難,吃過很多苦,那麼就會試圖在晚輩身上尋求心理補償,甚至溺愛孩子。而兒媳婦想通過自己的方式教育、培養孩子,但是當計劃被婆婆打亂的時候,兩方的矛盾就會隨之出現。
化解招數:
婆婆請這麼做: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婆婆應該主動地把孩子的教育權利交給其父母。因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婆婆應該學會做好教育孩子的輔助角色,讓他們自己去麵對教育子女的問題。絕對不能在媳婦教育孩子的時候,出來當孩子的靠山,或者在孩子麵前否定媳婦的教育方式,這樣會要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找到理由來逃避父母的管束。
媳婦請這麼做:首先要對婆婆感恩,不管老人的方法在你看來很不科學,但是要明白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疼愛孩子的,而且幫著帶孩子是很辛苦的。但不要把照顧、教育孩子的事情都推給婆婆,自己要承擔起責任,在孩子犯錯誤或出現問題時,不要把責任推到婆婆身上;與婆婆多溝通,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達成一致;努力營造一個溫馨、和諧、歡快的家庭環境,有時一個玩笑、一句幽默的話語能夠化解許多誤會和矛盾。
場景二:
婆婆說媳婦:我這個兒媳婦太懶了,不做任何家務,不愛洗衣服,總是堆到周末才洗;她不節儉,每次逛商場都買衣服,不願坐公交車,喜歡打車,一點都不知道節儉持家;她做起家務來慢悠悠地,一點都不利索;她晚上經常帶兒子出去玩,很晚才回來,弄得兒子也跟著睡懶覺。
媳婦說婆婆:我是家裏的獨女,以前都是媽媽做好了飯叫我起床,可是現在婆婆每天起得很早,忙著收拾這收拾那,我經常被吵醒睡不好,心裏也不舒服,不得不起床,弄得一天都沒有精神。她做飯、幹家務很快,可是很粗糙、不細致,我做家務時特別仔細,她卻埋怨我磨蹭,連洗碗都覺得我浪費水。我和老公晚上出去會朋友,回家晚點兒她就不高興,竟還埋怨我把老公帶的懶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