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無處不在的協商,就看你怎麼做 (2)
2、血一定溶於水——親子間的協商
下麵的一些情景,是否曾出現在你的家庭生活之中:
爸爸下班剛回到家,就看見孩子不做作業,卻拿著電動遊戲機在客廳裏目不轉睛的玩耍。“小Tom!”叫了兩三聲,Tom還是沒有響應,爸爸聲音再加大了一些,口氣也有點變樣了,Tom才隨口回應一聲:“爸爸你下班了?”爸爸接著往餐廳走,隻見自己的太太正忙著炒菜,回頭瞧他一眼,說了聲:“回來啦!”又自顧自地忙著家務。“唉!”爸爸也無精打采的走向了臥室。
大家圍著餐桌吃飯,媽媽注意到Tom沒有洗手就上桌了,於是開始數落他的不對。爸爸接著又問Tom功課寫完沒有,怎麼可以隻顧看電視玩遊戲……結果一頓飯吃下來,大人臉拉長了,Tom也愁眉苦臉。
電視畫麵上正播映綜藝節目,Tom正看得津津有味,結果爸爸走過來,並沒有征詢Tom的意見,就“啪!”的一聲,立刻換了台,Tom一陣吵嚷,隻聽見爸爸說:“整天就知道看這些無聊的節目!”
於是,一家人就在這樣的氣氛中結束了一天的生活,沒有親切的問候,沒有父母真誠的關心,孩子一肚子氣,家長也是一肚子氣,這樣的日子一長,孩子和家長必然會產生隔離,這就是代溝產生的一個原因。
以上所描述的家人相處情形,你一定不陌生吧。實際上它是很多家庭日常生活的寫照。大家每天這樣生活,久而久之,就不以為意,以至習以為常,殊不知這樣將逐漸造成親子之間不能親密、尊重。
“協商”,這兩個字,做父母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問題是協商的內容和方式,身為父母的大人們常常把所謂的親子協商弄成了交換條件,甚至有更負麵的協商方式就是用命令和威脅的,孩子永遠不能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和理解父母的苦心,別以為做父母的認為協商結束後,孩子點頭說知道了、明白了,就是真的。難道孩子不是為了要趕快結束繼續麵對這樣地嘮叨和雜念,而應聲答應,或是害怕被處罰的命運,保護自己,成全父母的期待而應許承諾,即使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不做得到,先逃過這一次再說,然而父母親和孩子之間的協商就會在這樣的情況下輪回,最後做父母的會以大聲地或放棄地口氣去告訴孩子“你為什麼永遠講不聽…”
當然,父母的態度是一方麵的,對於孩子一方來說,也有必須要承擔的“協商任務”。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可以聽到孩子發出的以下的抱怨:“我的父母對我要求很嚴格,條件很高,看我什麼都不順眼,總是在我麵前說別人的孩子學習好,拿別人和我比。沒有看到我的長處。有時候想跟他們聊聊天,但是他們總認為我是永遠張不大的小孩,什麼都不要想,什麼也沒有跟我說,隻說好好學習,其它事情都不要想,可現在我已經長大成人了,為什麼他們還是這個樣子呢。”
很多孩子在進入成年後,有了自己的思想,希望他人將自己看成大人,特別是渴望父母像對待大人那樣對待自己。然而不知怎樣與父母溝通,使得孩子與父母無法交流,產生代溝的煩惱之中。有時一個小小的家庭問題出現時,由於孩子與家長之間缺少溝通,常常使得問題激化,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家庭衝突升級。家庭矛盾的不及時解決,不但不利於家庭和睦,同時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心理健康。作為子女,孩子是不應該和父母無話可說,自己應該主動承擔起與父母溝通協商的責任。
所謂親子協商,是讓彼此明白對方的心意及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方法。在孩子與父母進行協商,其實是辨明是非,尋求最佳結果的過程。因此,孩子們應該首先審視一下自己,不要要求父母一定讚成你的想法,要接受父母不同的觀點。溝通不要走極端,兩代人之間畢竟存在差異,難免有不同的觀點、動機和行為方式。正因為有分歧,所以才要溝通。這種溝通,不一定非要統一不可,而要求同存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