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裝配概述(1 / 2)

【學習目的】1.了解裝配的組織形式。

2.了解裝配的工藝過程。

3.運用裝配術語編製裝配工藝規程。

【操作項目】根據錐齒輪軸組件裝配圖,寫出錐齒輪軸組件的裝配工藝規程。

機械產品一般是由許多零件和部件組成。零件(part)是機器製造的最小單元,如一根軸、一個螺釘等。部件(subassembly)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零件結合成為機器的一部分。按技術要求,將若幹零件結合成部件或若幹個零件和部件結合成機器的過程稱為裝配(assembly)。前者稱為部件裝配,後者稱為總裝配。部件是個通稱,部件的劃分是多層次的,直接進入產品總裝的部件稱為組件;直接進入組件裝配的部件稱為第一級分組件;直接進入第一級分組件裝配的部件稱為第二級分組件,其餘類推,產品越複雜,分組件的級數越多。裝配通常是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最後一個階段,其目的是根據產品設計要求和標準,使產品達到其使用說明書的規格和性能要求。大部分的裝配工作都是由手工完成的,高質量的裝配需要豐富的經驗。

1.1.1裝配的曆史

在工業時代初期,零件是為了能夠與某些零件進行裝配而專門進行加工的。如果某零件不能與其他零件配合,那就必須在已加工的零件中去尋找適合的零件或者對其進行再加工,故生產率非常低。在19世紀初期,人們開始要求同一種零件之間具有互換的能力。為此,必須首先製作樣件。通過這個樣件,再製作各種專用工具和量具,並利用這些工具和量具來檢查加工產品的精度。20世紀初期,人們又提出了“公差”這個概念,利用尺寸、形狀及位置的公差,零件的互換性便得到了充分的保證。這樣,零件的生產和裝配就可以分離開來了,這兩項工作也就可以在不同的地點或不同的工廠進行了。裝配中的一個重大進步是由Henry Ford提出的“裝配線”的裝配工藝,他是第一個應用這樣一個概念,就是將在不同的地點生產的零件以物流供給的方式集中在一個地方,再進行最終產品的裝配,這對推動工業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裝配的工作是把各個零部件組合成一個整體的過程,而各個零部件按照一定的程序、要求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的操作稱為安裝。各零部件在安裝中必須達到如下要求:

① 以正確的順序進行安裝;

② 按圖樣規定的方法進行安裝;

③ 按圖樣規定的位置進行安裝;

④ 按規定的方向進行安裝;

⑤ 按規定的尺寸精度進行安裝。

安裝完畢後,產品必須達到預定的要求或標準。同時,每一個裝配的產品必須能夠拆卸,以便進行保養或維修。

1.1.2裝配件的結構

在許多情況下,一種產品往往可以製造成多種多樣的型式,這些產品統稱為一個產品族,例如,人們通常看到各種型式的發動機,這些隻是由於組成發動機的汽缸容量不同而已。產品的結構往往表明了其組成零件的組成形式。一般說來,每個部件在產品中都有其自己特殊的功能,因此,對於一個合理的產品結構,其組成標準部件應可以通過多種裝配形式,從而獲得結構互不相同、屬於同一產品族的不同型式產品。

一個好的產品結構應滿足下列要求:①產品零件可互換,盡量多地采用標準件構成;②各個部件可以單獨進行測試;③連接的零件數量越少越好;④重量輕、體積小,結構簡單;⑤符合客戶的特殊要求的零部件應在最後進行裝配。例如,電腦的裝配就是完全按照客戶的要求在商店進行的。

1.1.3裝配操作

裝配是由大量成功的操作來完成的。這些操作又可以分為主要操作和次要操作。主要操作可以直接產生產品的附加值,而除主要操作以外的其他操作則屬於次要操作,它們對於產品的裝配也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操作和次要操作的區別在於裝配中的目的和作用不同。

主要操作包括:安裝、連接、調整、檢驗和測試等。

次要操作包括:貯藏、運輸、清洗、包裝等。

1.1.4裝配工作組織形式

裝配組織的形式隨生產類型和產品複雜程度而不同,可分為以下四類。

(1)單件生產的裝配

單個地製造不同結構的產品,並很少重複,甚至完全不重複,這種生產方式稱為單件生產。單件生產的裝配工作多在固定的地點,由一個工人或一組工人,從開始到結束進行全部的裝配工作。如夾具、模具的裝配就屬於此類。特別對於大件的裝配,由於裝配的設備是很大的,裝配時需要幾組操作人員共同進行操作。如生產線的裝配。這種組織形式的裝配周期長,占地麵積大,需要大量的工具和設備,並要求工人具有全麵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