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羌去何處(1 / 2)

羌,一個古老的文字,一個古老民族的族姓,早已漸漸變得很陌生了,最 近卻頻頻出現於報端。這是因為,它處在驚天動地的汶川大地震的中心。

羌字被古文字學家解釋為“羊”字與“人”字的組合,因稱他們為“西戎 的牧羊人”。在典籍撲朔迷離的記述中,還可找到羌與大禹以及發明了農具的 神農氏的血緣關係。

這個有著三千年以上曆史、衍生過不少民族的羌,被費孝通先生稱之為“ 一個向外輸血的民族”,曾經為中華文明史作出過傑出貢獻。但如今隻有三十 萬人,散布在北川一帶白雲迷漫的高山深穀中。他們居住的山寨被稱做“雲朵 上的村寨”。然而這次他們主要聚居的阿壩州汶川、茂縣、理縣和綿陽的北川 ,都成了大災難中悲劇的主角。除去一千餘羌民遠居住在貴州省銅仁地區之外 ,其他所有羌民幾乎全是災民。

古老的民族總是在文化上顯示它的魅力與神秘。羌族的人雖少,但在民俗 節日、口頭文學、音樂舞蹈、工藝美術、服裝飲食以及民居建築方麵有自己完 整而獨特的一套。他們悠長而幽怨的羌笛聲令人想起唐代的古詩;他們神奇的 索橋與碉樓,都與久遠的傳說緊緊相伴;他們的羌繡濃重而華美,他們的羊皮 鼓舞雄勁又豪壯;他們的釋比戲《羌戈大戰》和民俗節日“瓦爾俄足節”帶著 文化活化石的意味……而這些都與他們長久以來置身其中的美麗的山水樹石融 合成一個文化的整體了。近些年,兩次公布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經把 其中六項極珍貴的民俗與藝術列在其中。中國民協根據這裏有關大禹的傳說遺 跡與祭奠儀式,還將北川命名為“大禹文化之鄉”。

在這次探望震毀的北川縣城的路上,到處是大大小小的飛石,樹木東倒西 歪,卻居然看到道邊神氣十足地豎著這樣一塊大禹文化之鄉的牌子,可是羌族 唯一的自治縣的“首府”——北川已然化為一片慘不忍睹的廢墟。

二十天前北川縣城就已經封城了。城內了無人跡,連鳥兒的影子也不見, 全然一座死城。濕潤的空氣裏飄著很濃的殺菌劑的氣味。我們憑著一張“特別 通行證”,才被準予穿過黑衣特警嚴密把守的關卡。

站在縣城前的山坡高處,那位靠著偶然而僥幸活下來的北川縣文化局長, 手指著縣城中央堆積的近百米滑落的山體說,多年來專心從事羌文化研究的六 位文化館館員、四十餘位正在舉行詩歌朗誦的“禹風詩社”的詩人、數百件珍 貴的羌文化文物、大量田野考察而尚未整理好的寶貴的資料,全部埋葬其中。

我的心陡然變得很衝動。誌願研究民族民間文化的學者本來就少而又少, 但這一次,這些第一線的羌文化專家全部罹難,這是全軍覆沒呀。

我們專家調查小組的一行人,站成一排,朝著那個巨大的百米“墳墓”, 肅立默哀。為同行,為同誌,為死難的羌民及其消亡的文化。

大地震遇難的羌民共三萬,占民族總數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