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我國高校培養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原則和方法(1 / 3)

第二節 我國高校培養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原則和方法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生力軍。高校擔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實現人才的全麵發展是高校的根本宗旨。高校在傳承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提高學生能力上高度重視,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不少的大學生在社會交往能力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阻礙著大學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和全麵發展,迫切需要高校堅持正確的原則,采取可行的方法,加強對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促進大學生全麵發展,實現培育人才的根本目標。

一、培養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原則

原則是行為的指南。原則不明確,培養工作就無方向。原則不正確,培養工作就可能無成效。高校在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培養上,要堅持以下正確的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

1.導向性原則的定義

導向性原則是指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過程中,要進行社會交往方向的指導。人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行為的目的決定行為的內容與方式。大學生的社會交往關係各種各樣,但都受一定交往目的的支配。社會交往目的確立得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社會交往的成效。

2.導向性原則的內涵

導向性原則包括社會交往價值的導向、社會交往目標的導向和社會交往行為的導向三個方麵的內涵。

(1)社會交往價值導向

第一,社會交往價值導向的含義

社會交往價值導向就是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構建社會交往關係的價值。馬克思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是人們所利用的並表現了對人的需要的關係的物的屬性”,是“表示物的對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屬性。……是表示物為人而存在”。

在馬克思看來,所謂價值就是客體與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特定(肯定與否定)關係。人們在從事任何活動時都要對該活動進行價值判斷,看活動對自身有何種作用。當活動主體認為活動對自身有積極作用時,就會激發主體從事活動的動機;反之,就會弱化其活動的動機。

因此,大學生對社會交往價值的認識如何,直接影響著其進行社會交往的動機。有些大學生對社會交往采取冷淡的態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社會交往的價值缺乏正確的認識。為此,高校應該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構建良好社會交往關係對大學生個人的成長及學校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的重要作用,使之認識良好的社會交往是人得以生存和生活的必要內容和方式,是大學生全麵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和內容,是學校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與條件,以此激發大學生勇於進行社會交往的積極性、主動性。

第二,社會價值導向性原則對大學生社會交往及能力培養的作用

社會價值導向性原則對大學生社會交往及能力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表達作用,即通過價值導向,使大學生明確學校、班級與個人利益的一致性,明確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和基本價值要求,明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以便幫助學生在多元價值觀中把握主導價值觀。

其二,動員作用,即通過導向,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往價值目標,形成大學生共同的願景,以激發大學生交往的動機。

其三,團結作用,即通過價值導向,使大學生增強群體的凝聚力,促進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有效開展。

其四,互動作用,即通過價值導向,使教師和學生形成基本一致的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接納與認可,促進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師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局麵。

在堅持價值導向性原則的過程中,高校要將學校所宣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價值要求與學生個體的價值取向保持一致性,要注意將學生的價值取向引導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方向上來。現代社會具有信息量大,價值多元,交友途徑多樣化等特點,決定了大學生對人際關係的認知、選擇和處理的價值取向也是多元化的情況。為此,各高校要處理好一元與多元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從內心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主流價值觀,為建立良好的社會交往關係奠定基礎。

(2)社會交往目標導向

①社會交往目標導向的含義

社會交往目標導向是指高校要引導大學生確立構建社會交往關係的正確目標。目標是人行為的方向。按照社會心理學揭示的需要決定動機,動機支配行為,行為指向目標的個體行為規律,人們從事任何活動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標。目標體現了人的需要與動機,對人的行為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大學生確立的社會交往的目標反映了大學生的需要動機、價值取向,因而影響著其交往的狀況。為了幫助大學生強化建立良好的社會交往關係,高校要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社會交往目標,以此激勵大學生建立良好社會交往關係的動機。

②社會交往目標導向的原則

在進行社會交往目標導向時,一是目標的確立不可空洞、盲目,或是脫離實際,或是與核心價值觀和其他管理目標相悖。二是目標的確立要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和該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使目標盡可能反映大學生迫切希望盡快走向社會的心理要求,與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麵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讓社會交往目標導向具有較強的引導力、鼓舞力和感染力。三是目標的確立要注意其與學生的個人利益和特點相結合,不可簡單強調整體性而忽視個性,忽視個人利益,以此增強社會交往目標的吸引力。

(3)社會交往行為導向

①社會交往行為導向的含義

社會交往行為導向是指高校要引導大學生養成建立良好社會交往人際關係的行為。大學生一般具有這樣的特點:期待多、困惑也多;渴望建立良好社會人際關係,但又不知如何去做;好奇心強,好模仿等。

②社會交往行為導向的原則

對大學生社會交往行為的引導,要根據青年人的特點,采用榜樣引導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運用榜樣引導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行為比較有效。榜樣的本質之一就是確立一種道德人格範式,這種道德人格又是通過榜樣的一係列行為模式來體現的。榜樣可以使理想具體化,可以賦予理想的東西以現實的特征,使理想成為看得見的東西。通過樹立榜樣可以引導大學生明確建立良好社會交往關係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明確建立良好社會交往關係所應有的價值觀念,明確什麼樣的人格更具親和力,什麼樣的處事方式更易被人接納,從而自覺地進行自我調整,效仿和學習榜樣,逐漸養成建立良好社會交往關係所需的行為。

(二)尊重性原則

1.尊重性原則的定義

尊重性原則是指高校在指導大學生構建良好社會交往關係的過程中,要有平等的態度,要尊重學生。

2.尊重性原則是做好培養工作的必要條件

作為社會交往主體的大學生,要建立良好的社會交往關係必須學會尊重他人。對高校而言,尊重學生則是做好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培養工作的必要條件。“尊重他者”是後現代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它是以擺脫現代主義的自我中心和妄自尊大的典型態度為意旨的,這一觀點與中國傳統觀念相契合。在現代人際交往過程中,強調尊重和平等。法國著名學者皮埃爾·勒魯曾經指出:“平等是一項原則,一種信仰,一個觀念,這是關於社會和人類問題的並在今天人類思想上已經形成的唯一真實、正確、合理的原則。”

3.尊重性原則的內涵

平等體現在社會交往中,主要表現為人格的平等,就是要將尊重他人與尊重自我有機統一起來。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交往關係指導時,要使指導有效,得到大學生的認可,基本前提就是尊重對方,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觀點和主張等。有效的社會交往溝通是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思想交流和情感表達無障礙,且能夠達到預期目標的過程。由於社會交往的溝通往往采用語言、表情、媒介、工具等方式進行,比較直觀、生動和自由,情感色彩較濃,因此,堅持尊重他人的原則,在溝通中容易打動對方。高校培養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過程,也是與大學生溝通和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實現順利溝通,達到預期目的,要堅持以下原則:

(1)“熱身適應”原則

“熱身適應”原則,就是在涉及具有批評性質、懷疑性質、質疑性質等不愉快的話題時,應注意在進入正式話題之前,需要一定的“熱身適應”過程,緩解大學生對問題的恐懼心理,使教育收到預期的效果。

在現實工作中,高校管理人員、輔導員等,要直接麵對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他們在處理矛盾和問題,實施對大學生的培養指導時,必須與矛盾雙方直接對話和溝通,了解有效信息。在進入正題前,進行“熱身適應”非常重要。這種“熱身適應”就是我們常說的看似與話題無關的所謂“廢話”。如“最近如何”“身體如何”“家人如何”等。“熱身適應”的引入顯示出對學生的尊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恐懼心理,使正題的切入更順暢,讓交談不會因為太冷峻、太正式、太嚴厲而使效果適得其反。

(2)話題恰當原則

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社會交往關係時,話題選擇要體現尊重,要堅持話題恰當的原則。

在社會交往溝通中,話題選擇的恰當與否是影響溝通效果的重要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引導行動。積極的情感,如喜歡、愉悅等往往能夠形成理解,甚至是接納、合作的行為效果。消極的情感,如憤怒、厭惡等常會帶來拒絕,甚至是排斥。在與人溝通時,堅持話題恰當,能使人產生積極情感。話題恰當就是要避免對對方及與對方相關人的輕佻、輕視,要避免談論對方不願意提及的問題或是讓對方傷感、難過的話題。打動人心的最佳方式,是選擇與其切身利益相關或是對方切身體會較深的事件,與對方最珍愛的人或事物有關的話題。

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有這樣一段記載。孟子得知了梁惠王喜好音樂後,於是他日見於王,曰:“王嚐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孟子就是通過與梁惠王談論他所感興趣的音樂話題,給梁惠王闡述應與民同樂的道理。

高校相關人員在對大學生進行構建良好社會交往關係的培養時,也應注意選擇談論話題,要選擇那些大學生關心、關切的問題,要使談論的話題展示出學校、輔導員對大學生成長的關心和期望。

(3)認真傾聽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尊重對方不僅僅體現在語言的表達當中,而且體現在傾聽當中。傾聽是尊重他人的重要表現。“The wise man is always a good listener.”這是美英非常流行的格言,意思是說,“智者善聽”。高校管理者、輔導員在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時,要堅持尊重對方的態度,認真傾聽的原則,在給大學生談自己想法時,切忌自己從頭講到尾,大包大攬、不尊重對方的談話方式。這種方式會讓學生感到自己的渺小、低微和輔導員的主觀與強勢,這對培養目標的實現非常不利。

在開展大學生社會交往關係的培養工作中,要確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遵循尊重性原則,這樣才能使培養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工作取得實效。

(三)關懷性原則

1.關懷性原則的定義

所謂“關懷”是指關心、常放在心上,也表示重視和愛護。關懷性原則是指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過程中,要從關愛學生的情感出發來培養教育學生。

2.關懷性原則的內涵

(1)關懷性原則源於關懷道德教育理論

關懷性教育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美國,20世紀末傳入中國。關懷道德教育理論是關懷性教育的代表性理論之一。內爾·諾丁斯和卡羅爾·吉利根是該理論的奠基人。由於吉利根對兩性問題更為關注,主要討論女性尤其是母親的道德問題,因此,真正將關懷倫理推進到了道德教育乃至整個教育領域的人是諾丁斯。諾丁斯強調關懷教育應是對受教育者個體性的尊重的教育。

(2)關懷性原則的主要觀點

第一,教師對學生應該像母親對子女那樣關懷。

持關懷性原則的學者認為:在“我—你”關係中,被關懷者不再是他或她,不再是被視為無差別學生群體中的一員,不再是這個世界的時空框架中微不足道的一點。教師應該全身心地融入對學生的關懷中,教師對學生應該像母親對子女那樣,麵對對方的需要,暫時忘了自己,似乎對方就是自己。”

第二,教育教學應該融入學生的情感。

關懷教育理論的興起在國外具有哲學、倫理學和教育學的基礎,從哲學視角來看,其基礎在於人本主義哲學,特別是受人本主義教育哲學的影響。其中,杜威的以人為本而非知識為本教育思想的影響最為突出。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將“完整的人”作為核心概念,主張教育、教學應該融入學生的情感、認識等各方麵的成長之中。這些思想與諾丁斯對師生關係的重視,將關懷理解為關係性而非個體性美德,尊重學生被關懷的需要,關注學生對教育的感受等關懷德育理論的突出特點基本契合。

第三,培養德性不僅僅是通過學習理論知識,更是依賴於行為習慣的養成。

亞裏士多德作為古代西方倫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對倫理學的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亞裏士多德強調感覺、喜好、行為、習慣對於德行的重要性。他認為,培養德性不僅僅是學習理論知識,而是依賴於行為習慣的養成。他在《大倫理學》中說:“感覺活動是同理性一致的。感覺活動具有相對獨立性,德性本身就是它們所固有的。不僅如此,應該說,不是理性,而是方向正確的感覺活動才是德性的因素。”“德性產生於習慣。”亞裏士多德在道德知識與道德行為的關係上更強調行為實踐的重要性。

第四,教育實踐中要關愛學生。

關懷教育理論的基點是要在教育實踐中關愛學生,關愛他人。從教育學視角來看,其基礎在於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論的影響。其中,德國哲學家布伯的思想對諾丁斯的影響較大。布伯認為,師生關係無外乎兩種,要麼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我與你、我與他的關係,要麼就是“自由”的學生為中心的師生關係。布貝爾認為:“一個人是通過‘您(你)’而變成‘我’的。但是我和‘您(你)’的對話不僅是言語上的你來我往,而且是寓於生活深處的具體經驗。”

綜上所述,關懷性教育所倡導的是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感受和體驗學生的需要,運用自己的能力來關懷學生,如同關懷自己一樣。國內的很多學者也在關注關懷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的研究成果提出,目前學生中出現的自殺、暴力等事件與家庭、學校教育中的關懷缺失具有直接的聯係。高校培養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道德教育的過程。要使這一培養取得預期效果,我國高校必須借鑒關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在培養過程中始終堅持關懷性原則。

3.堅持關懷性原則的方法

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過程中,堅持關懷性原則的方法是:

(1)在尊重的前提下實施關懷

關懷以尊重為前提,沒有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就談不上對學生的關愛;沒有對學生人的尊重,就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人際關係。在社會交往能力培養中,要做到“尊重學生”,就必須善於了解學生。現實生活中,每個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素質、價值取向等具體情況不同,社會交往的行為模式也會多種多樣,因此,要從尊重的前提出發,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培養方法。

(2)在交往實踐中體驗關懷

哲學家努斯鮑姆認為,讓學生敘事,可使他們對自己的道德觀負責,而且,可以鼓勵他們去探索道德生活的無窮豐富性和複雜性。可見敘事就是切身體驗。要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交往實踐,讓學生在交往實踐的道德體驗中,提高道德責任感,並在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關懷指導。要利用班級集會的各種機會,為學生創設社會交往的條件,使學生相互了解,相互交往,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學生在交往實踐中體驗交往的意義、作用、個人在其中的責任感等,從而提高社會交往能力。

(3)讓學生在信任教師中獲得關懷

深度關懷的前提是信任,要使關懷獲得最佳效果,就要提高學生對管理人員、教師及輔導員的信任度,讓學生在信任教師中獲得關懷。

為了獲得學生的高度信任,使關懷性教育更有實效,他們除對學生抱以真誠的態度外,還要關注自身素質的提升,尤其是自我人際能力的提高,從而獲得學生對他們的信任。如果學生對他們不信任,他們的培養、指導都隻能是一種形式,他們的話,在學生那裏,隻能是耳邊風,一吹而過,沒有實際效果。如果學生對他們高度信任,學生就會把他們的話,記在心裏,落實在行動上,從而使關懷落到實處,讓教育培養取得實效。

(四)針對性原則

1.針對性原則的定義

針對性原則是指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過程中,要關注個體差異,針對具體問題,采用有效方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早已證明,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藥,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證,也是提高培養大學生構建良好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保證。

2.堅持針對性原則的方法

在培養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中,堅持針對性原則,就應做到:

(1)把握不同年級學生社會交往的特點,做到培養有的放矢

根據調查情況,在大學校園中,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處理社會交往關係時,表現出不同的特征。

第一,一年級大學生社會交往盲目熱情。

一年級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上的特點是盲目熱情。大一新生剛剛擺脫高中時代的緊張學習狀態,脫離了教師和家長“手把手”的教育方式,開始了自主的學習生活,對大學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充滿欣喜。他們對於社會交往充滿熱情,主動與他人建立聯係,渴望結交新朋友的熱情濃厚,參加學校社團、學生組織活動的積極性很高,與人交往的願望最為強烈,同時,由於對學校的環境、同學的情況都還不很了解,自己的思想也不很成熟,難免帶來社會交往中的盲目性。大一學生具有的熱情和盲目的特征,使得他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顯得稚嫩和無助。

第二,二年級大學生社會交往開始理性。

大二學生,由於對同學的了解和對學校的熟悉,對大學生活已經不再有那麼多的新鮮感了,對於如何交友、如何與老師、同學相處的問題開始進行理性思考。他們對自己周圍的人開始給予更多的觀察,開始試圖從對方的視角看待問題,開始重新評價自己。大二學生受大一階段社會交往關係狀況的影響比較大,如果一年級時社會交往比較順利,二年級時,對社會交往會比較樂觀、主動;若一年級時社會交往不良,則會出現社會交往困難與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