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山海經》與海洋祭祀(1 / 2)

中國海洋神話內容豐富多彩,生動絢麗。幾乎在各類的古代文化典籍中都有它的影子。從《詩經》、《楚辭》及後來的文學作品,到諸子百家的著述;從古代曆史典籍,到航海者的錄述中,海洋神話隨處可見。但其中記錄海洋神話最早、內容最豐富的,要數《山海經》了。

《山海經》大約成書於從春秋末年到漢初的這一長時期中,古代學者認為它是夏禹和伯益所著,其實作者不是一個人,創作者生活的地域以楚為中心,西及巴蜀,東及齊魯。《山海經》共18篇,雖僅僅31000多字,卻是一部以神話為主體,包羅宏富的多學科古籍。書中有關海外奇山異島、怪物異人的記載,是《山海經》中最精彩的部分,其中關於古代海洋神話的記載不僅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海洋神話提供了素材,而且對我們了解華夏先民的海洋文化創造發展的曆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如我們已經敘述過的上古海神禺強、禺、不廷胡餘、茲,均見諸於《山海經》中。而《山海經》中對海外各國異域的描寫,神話色彩濃厚,讀之令人稱奇叫絕。比如,有個“鸛頭國”,其人“人麵有翼、鳥喙,方捕魚”,大概是從事漁業的民族。“長股國”的人生就兩條長腿,常背負長臂國的人入海,以捕魚為生。這些都反映出遠古時代海洋漁業活動的情景。又如“大人國”的人很大,善操舟楫,能“坐而削舟”。“玄股國”的人以魚皮為衣服,不也是海洋民族嗎?“氐人國”幹脆是半身為人半身為魚,很像“陵魚”一類的怪物。有此記載雖無海洋內容,但也奇得令人吃驚,如“貫胸國”的人胸口上有一個洞,可以用一根竹杆子穿過洞口,由兩個人抬著走路。“羽民國”的人渾身生滿羽毛,長著翅膀。“一目國”的人獨眼生在鼻梁正中。“聶耳國”的人耳朵很大,必須雙手托著。

更為難得的是《山海經》中有許多寶貴的海洋神話素材,被後人附會推衍、傳頌吟詠,成為中國海洋神話植株的主根和中國海洋文學長河的源泉。如“精衛填海”的故事,說炎帝的小女兒女娃遊東海時不幸溺亡,她的靈魂便化成了一隻“文首、白喙”的精衛鳥,誓銜木石以填東海。這個故事被後世多少文人墨客寫入詩詞曲賦,真難以數清。

又如“海外仙山”的海洋神話,也是中國古典文學中被運用最廣泛的母題之一,也見於《山海經》中。相傳渤海之東極遠處的舊墟中,有五座神山,隨風飄浮,不能暫停。山上群仙請天帝想辦法。天帝派海神禺強找來15隻神龜用頭頂著五神山,使之不再隨波逐流。這時龍伯國的巨人來了,他們一下子釣走了6隻巨鼇,以至使岱輿、員嶠二山漂流到北極,沉入大海之中了(據說天帝大怒,令龍伯國的人變矮,而縮短的龍伯巨人還有數十丈高。其“釣鱉”壯舉成為另一文學母題,如李白就曾自稱為“海上釣鼇客”。)剩下的三座仙人就是著名的蓬萊、方丈、瀛洲。這三座仙山傳說有不死之靈藥,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秦始皇等都曾派人入海求藥,這不但客觀上促進了海洋事業的發展,而且由此產生出一大批海洋文學作品,曆代名家關於海外仙山的吟詠屢見不鮮。中國古代海洋文學這種對海洋神話母題的圍繞與衍化,是中國古代海洋文學創作的一大特征,《山海經》中的海洋神話為之提供了母題的原型,對後世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古代中國人出於對海洋與生產、生活的關係的認識,把海洋自然力加以神化,創造出色彩斑斕的神話傳說和千姿百態的海洋諸神。與此同時,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對這些海洋諸神的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