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當寫定《以意逆誌與詮釋倫理》,我講述了曆代論者詮釋以意逆誌的故事。而我的講述本身又是另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交織著難以言說的酸甜苦辣。

在四川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開始的以意逆誌與詮釋倫理研究,源於我對古代文論研究的困惑。麵對如此眾多的研究成果,我能做什麼有意義的課題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我。還記得2004年那個清晨,我過早醒來,平日所見、所思的種種彙集在我頭腦之中。一時觀念紛雜、思想活躍,讓我非尋出一條解決之道不可。最終我集中在詮釋方法上清理材料與問題。

選以意逆誌這樣一個小題,受到了王一川教授留在我心中的一句話“小新深厚實透(諧音:小心身後濕透)”的啟發。做以意逆誌詮釋史,得益於我的導師曹順慶教授“失語症”、“西方文論中國化”等論題開啟的學術方向。走以意逆誌詮釋論這條路,應該感謝的還有多次利用學術會議間隙、逛書店機會點撥我的林樹明教授,在講課、講座、開題與論著、論文中給我啟示的馮憲光教授、王曉路教授、周裕鍇教授、李益蓀教授、閻嘉教授、吳興明教授、徐新建教授。胡曉明教授、李春青教授、汪湧豪教授、李建中教授、塗光社教授所作的評閱意見和皮朝綱教授、龔鵬程教授、鍾仕倫教授、李天道教授、王發國教授等答辯委員的建議都是我做此論題的強勁支撐。學長學友吳子林、劉進為我論文發表提供了有力幫助,家人的付出是我做論文的最堅實基礎。

本書的部分內容先後刊發於《文藝理論研究》、《蘭州大學學報》、《西南大學學報》與《廣州大學學報》。本書的研究課題先後獲得西華師範大學科研啟動基金項目與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的立項資助。本書的出版得到了西華師範大學科研處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巴蜀書社的有力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何以理解他者的理解?在做以意逆誌詮釋史的過程中,我常常反問自己。心是理解的保障,這是我關注以意逆誌詮釋史獲得的體會。你何以理解我的理解?寫完本書之後,我在平心靜氣地傾聽。

楊紅旗

2009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