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名齊人參為補品(2 / 3)

中醫學認為,腎氣虛衰是人衰老、產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們常說的“未老先衰”,就是由於腎的精氣早衰造成的。自古以來,傳統的中國養生學、長壽的秘訣、秘方等,基本上都是從增強腎功能、健腎的方麵著眼的。

近些年來,國內的醫學科學家對“腎”的本質進行了一係列的研究,證實了中醫所說的腎與性功能密切相關的理論,研究發現中醫學所說的腎功能與“下丘腦-垂體-性腺係統”密切相關。腎虛可以出現內分泌功能失調,大腦發育不足,生殖功能減弱或早衰。腎虧虛或腎功能衰弱的人常有腰酸背痛,腳弱乏力,怕冷,頭發早白,牙齒鬆動或脫落,眼圈發黑,小便細短或尿頻等。腎精虧損者,常常出現頭暈失眠,耳鳴耳聾,五心煩熱,動則胸悶氣短等。在男性腎虛常表現有性功能減退,性欲低下,陽痿、遺精、早泄或精虧不育等;女性腎虛者常有月經不調、性冷淡、易流產或不孕等。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腎虛呢?直接造成腎虛的原因:一是因先天稟賦不足,先天發育不良;二是房事過多、房勞過度或頻繁手淫,使大量腎精外泄,使腎受損。間接引發腎虛的原因有:年老腎氣衰退,表現為腎虛;精神因素所致,如情欲太過,邪火妄動,雖無房事,但耗損腎陰,導致腎虛;或謀慮過度,精神壓力過大或七情過激也可導致腎虛;久病傷腎,如各種慢性疾病,久治未愈,隨病程的發展,亦會出現腎虛;寒邪傷腎,生活環境惡劣,或生活習慣不良,以致寒邪內侵傷腎,引起腎虛;有因睡眠不足,體力過度,用藥不當,飲食失調,久之影響腎之封藏,也可引起腎虛。

因此,要避免腎虛的發生,首先要杜絕引起腎虛的原因,再按“虛則補之”的原則,用藥或食調補,使腎精得以蓄積,腎功能得以發揮,也就是使腎的“陰”“陽”平衡,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目的。

2.藏精以養性

性與精的關係非常密切,一般來講,性是精的應用體現,精是性的物質基礎。精富有生命能力,是構成人體組織器官的基本原始物質,也是人體元氣的物質基礎。即精是生命的基礎,是生命的物質,更是生命的能量。精不僅具有生殖和生長發育的能力,也是抗禦病邪而免於疾病的免疫能力。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上說:“夫精者,身之本也。”若精氣充盛,則陽氣固密,陰液內存,健康無病;若精氣耗損,自身抗禦病邪的能力就會大大降低,疾病就會隨時發生。

科學家分析發現,精液是包含著大量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蛋白質、激素、染色體、酶素及其他生命營養物質的寶庫。還有其他產生巨大生命潛能的因素,尚待研究。一個健康男子一次射精能夠排放出2億~5億多個精細胞,“精”的能量巨大,是一種身體的巨大潛能。所以,這些精細胞是不可想象的精能量物質。如果保留這種巨大的生物能,能使人精力充沛並加以轉化,將會產生超人的智慧與非凡的才能,或用它來促進人類的精神和身體健康。

然而,從曆史和現實生活來看,充分發揮合理分配應用這種精氣能量的情況,卻因人而有不同,有的借此能量激發出超人的智慧,向科學高峰攀登,探索宇宙的奧秘,尋求生命的來源,創造出輝煌成就;有的人善用此能量祛病強身,延年益壽,老而彌堅,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有的用此能量來為自己、為他人辛勤勞作,化作春蠶;也有些人用此能量來尋歡作樂,荒淫無度,透支生命……種種現象,不一而足。

3.養性以延壽

性生活是人們的本能和需要,性欲強弱與各人的心理因素、體質、環境影響等有很大關係。因此,人的性生活頻度也因個體差異而應有所不同。對一般人而言,不能片麵強調“遠房帷”或“性滿足”。就是青年人、中年人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掌握性生活的頻度。對於老年人,則應少房事為宜,尤其對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的老年人更應節製性生活。否則,有損健康,影響生命壽數。

縱欲傷精,話房中

夫妻間的性生活,不僅是為繁衍後代所必需,而且是一種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人一生中,關係最密切、一起生活時間最長,相互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妻子或丈夫。夫妻間和諧的性生活,不僅是家庭幸福美滿的基礎,更是生命健康的要素。國外一些名人對性和諧有更富哲理的論述,看來他們更偏重於精神情感方麵的性和諧。英國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曾說:“夫妻間真誠的互相愛護、體貼、關心和尊重,才是真正的幸福”。英國大哲學家培根說:“妻子是青年人的情人,中年人的伴侶,老年人的看護。”法國著名作家莫洛亞也曾說:“偉大的愛情並非表現在對情欲的狂熱追求上,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完美而持久的和諧之中。”

在我國由於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吃飽穿暖之後,精神空虛,便把追求性行為作為最大的欲望和興趣,誤認為應該及時行樂,於是便想方設法在異性間尋求非分的性刺激,發生性行為。正如古人所說:“溫飽思淫欲”。我國封建社會的帝王、高官、富商在這方麵不乏其人,但是,其結局是可悲的,有的為淫欲而喪身誤國,有的是家破人亡,身敗名裂。然而,與其相反,古語雲:“衣食足知禮節”。有些人在富裕之後,更加檢點自己的性行為,更加向善、向好、知禮、知節。這在我國古代聖賢人及近現代的名人學者中、仁人誌士中不乏其例。同樣是物質條件豐厚了,好了,但其人生觀卻有截然不同的認識和結果。前者是貪婪的獸性行為,是人生敗筆;後者是人性的,是人生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