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在這本小書即將付梓之際,如釋重負的同時又倍感壓力,以自己之愚庸駑鈍完成這部作品切實體會到了艱辛和困苦。2009年夏,在恩師晁福林先生的悉心栽培下,我順利畢業,來到國家博物館工作,走上了一條新的求學之路。學史出身的我麵對堆山積海的文物寶藏,應接不暇,深感自己的學識匱乏,所知甚少,羞愧汗顏。2012年春,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舊友唐海濤君向我約稿,撰寫一部介紹中國古代文物的著作,我欣然應允,著實經曆了一次學習求知的艱辛過程。

華夏曆史悠久,文物世代傳承,鴻殖豐厚,倉促之筆不能盡顯中華數千年瑰寶之美。所選文物掛一漏萬,每篇文章寥寥千字難以繪出她們的容姿麗質。傳世之國寶重器,包含了眾多軼聞野史,甄別縷析,稽古鉤沉,實非易事。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首先由衷地感激我的同事杜衛民兄長的無私幫助,杜兄博學多識、殫見洽聞,有深厚的文物知識,他為本書的文物進行了遴選,並奉獻出數篇自己的佳作。感謝我的部門領導關雙喜先生、謝小銓先生,他們一直諄諄鼓勵同事進行學術創作,感謝盛為人先生為本書提供文物照片,感謝史希光先生、海國林先生、霍宏偉先生、喬萬寧先生、舒清運先生、胡朝輝女士、朱秋麗女士、郭懷宇君、滿明輝君、楊虓女士、張默涵君協助提供圖片、資料。感謝編輯唐海濤君認真負責、不辭勞苦,提出了眾多寶貴的修改意見,促成此稿。

田 率

2013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