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宇明
朋友的孩子很有才氣,寫得一手好文章,英語很棒,畫也畫得不錯。但這孩子有一個缺點:生性不愛拋頭露麵,不敢與陌生的女孩子說話,不敢參加競爭活動,也害怕向領導、老師提個人的要求……
他是並軌之後考上大學的,畢業必須自己找工作。可是,從南“逛”到北,沒有一家單位錄用他。也不是沒有碰上過機會,但每當招聘人員問他有什麼特長時,他生怕自己的那點特長被人家比下去,總是說沒有,結果看著一個個好工作離他而去。在他第六次失敗正灰心喪氣時,朋友給他打了個長途電話,隻說了一句話:“孩子,你聽過夏夜的蛙鳴嗎?昂起頭來,做一隻會叫的青蛙。”後來,這小夥子開始勇敢地向招聘單位“推銷”自己,第八次求職時,終於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不隻是求職的年輕大學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一隻會叫的青蛙。我的表弟是一位酒店副總裁。當年,他從單位下崗應聘到這家沿海的酒店時,在回答完所有的問題後,遞給招聘人員一張紙條,上麵寫著:“聘任我的回報:一,你們將得到一位任勞任怨的文學工作者,我有十年的寫作經曆,並且發表過二十幾篇作品;二,你們會得到一位優秀的廣告策劃人員,我在大學學過廣告設計,且成績優異;三,你們將獲得一位稱職的法律顧問,因為我已取得律師資格。”結果,老板當場拍板錄用他。最初在辦公室做文員,後來做主任,半年後又被提升當主管行政、後勤的副總裁。
中國人一向視謙虛為美德,但在我看來,做一隻會叫的青蛙,實事求是地“暴露”自己,讓別人充分認識到你的人生目標、膽識、氣魄、能力,比單純的謙虛更可貴、更值得讚美。謙虛是一種傳統文化形成的明哲保身式的為人之道,而實事求是地“暴露”自己,一方麵不悖道德,另一方麵又利於一個人在盡可能好的環境中發展自己,為社會多做貢獻。這實在是兩全其美的事。
一隻青蛙,一要叫響,二要叫得恰到好處。這種恰到好處包括兩個方麵:首先,你要注意場合。人人都喜歡傾聽青蛙悅耳的歌聲,但這歌聲必須唱得是時候。比如夏夜微風習習,我們吃完飯,在院子裏乘涼,青蛙發出叫聲,我們自然覺得很可愛,值得我們傾聽,如果是深夜,別人睡得香噴噴時,你偏要叫得凶巴巴,你自然得不到什麼好臉色。生活中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也想“叫”,卻“叫”得愚不可及。就說推銷自己吧,公開招聘的時候,他變成縮頭烏龜;到了私下場合,似乎全天下隻有他最厲害,恨不得取安南而代之。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你要誠實。青蛙叫聲的美是以其內在的品質作為保證的,你明明是一隻蝌蚪,卻偏要讓人相信自己是一隻有能量的青蛙;你隻是一般的青蛙,卻一定要把叫聲誇張成蟾蜍,這樣的“叫”怎能讓人產生最基本的信任?隻有那些一方麵懂得要叫出自己的聲音,另一方麵又以長期的努力支撐這種聲音的“青蛙”,它的叫聲才能呈現出內在的力量。
不要老是在謙虛的泥潭中沉淪,做一隻會叫的“青蛙”,做一隻叫得使人高興的“青蛙”,做一隻叫到永遠的“青蛙”,這是生活教給我們的三個最重要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