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後記(1 / 1)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

——《舊約·詩》119:105

如果將人生比喻為一條幽暗的林中路,我們常常需要那透過密林的光的指引,方能避過陷阱,順利前行。這一生能走多遠,常常取決於各種光源的照耀和我們對於這光的向往。感謝這“光”,讓我得以走向遠方。

我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恩師欒棟先生。在新世紀開端的第一個初夏,我從一個猶自寒冽的北方濱江小城,趕赴炎熱的廣州,幸逢先生,他的仁厚和謹嚴,淵富和浩瀚,從此引發了我對學術的神聖向往和不懈追尋。

在攻讀碩博士期間,先生勵行“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理念,對我啟迪良多。先生人品敦厚,激勵原創,拒絕平庸,避俗避熟,讓我獲益匪淺。先生的箴言猶響耳畔:“卓識方大器,博浩乃兼容。道德通文章,取精可用宏。”師恩如山,先生六年的栽培讓我終生銘記。

我還當感謝參加論文開題和答辯的曹礎基教授、鄧喬彬教授、吳承學教授、陳飛教授、歐陽光教授,他們在論文撰寫和修改等各個方麵給了我很多寶貴的建議;感謝張明亮教授、於奇智教授、陳一平副教授、陳永標教授,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都給予了我很多力所能及的幫助。

感謝杜道明教授、楊慧林教授、耿幼壯教授、畢光明教授、王雁翎副主編、清秋子、柯倩婷副教授,他們給了我諸多引導和啟迪;感謝陳桐生教授、張寧教授、肖四新教授,他們在我的學業方麵給予了我諸多關心和指點。

感謝同門夏多多幫我認真校對文稿,感謝葉祖帥、孫雪霞、王焱、王媛、潘峰、袁兆文、陳先明、吳桂美、趙楠、李祥偉、馬利紅、田蔚、肖若暉、沈逸瑩、李亞旭、楊劼、孔利姮,他們都是諫我以道的益友。感謝在書稿出版前幫我進行校對的左溫淇、林嘉琳、王鑫坤、楊檸菲、張佳能、吳華法。

感謝暨南大學出版社的總編史小軍教授,得益於他的督陣和籌劃,這本書稿終得以麵向世人。感謝李藝編輯,她的熱情讓人感動,她對書稿的認真審校,使我避免了諸多錯漏。

感謝我的父母。他們都是誠實厚道的中國傳統農民,是他們生養了我並給我以永遠的支持。我在寂默無聞的道路上前行,走到哪裏,都想著他們殷切的眼睛在看著我。在來自故鄉與雙親的希望中,每當我遇到艱難,遇到挫折,每當我沮喪時,我都能再次抬起頭。

感謝我的妻子孫菊芬博士,她專攻語言學,邏輯思維縝密,文字功底紮實,在論文思路清理、篇章調整、文字潤色各方麵都對我有極大的幫助,在此,我要對她說聲:“辛苦了!”

或許,“生命”的寫作,都是源於“光”的指引。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因了“光”的照耀,才得以書寫屬於我們的“聖經”。魏晉詩哲,今生師友,都曾經或正在以他們燃燒的熾熱的光芒照耀我生命的旅程。我的寫作就是因著眾多的“光”的照耀而完成。感謝這“光”,感謝那些愛著我也為我所愛的人們!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女兒,希望她健康成長,永遠幸福!

何光順

2011年10月31日

於廣州白雲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