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鏈接】
格林斯潘的“怪招”
1994年格林斯潘一次接一次地提高利率,被人視為“簡直瘋狂”;
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沉著應戰,三次削減利率,從而使美國免受金融危機的波及,並且最終遏製住那次危機蔓延的勢頭。這一次次的輝煌使他被煤體稱為“金融之神”。
傳統理論認為,失業率高於百分之六將導致經濟萎縮,低於百分之五將觸發通貨膨脹。而目前美國的失業率僅僅百分之四,經濟仍在穩定增長。
傳統理論的另一個論點是經濟過熱必將引發通貨膨脹,但他注意到大規模的高科技投資在提高生產率的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因此在推動新技術革命方麵不遺餘力。國際經濟研究所長伯格斯坦稱這是格林斯潘“最了不起的曆史性貢獻”,他“不僅改變了金融政策,也改變了我們的經濟和未來”。結果美國經濟得以平安“軟著陸”。
格雷戈裏·曼昆——他讓經濟學由高深走向通俗
有資料記載,曼昆曾創下兩個驕人的紀錄:一是一本教材還沒有脫手,出版商就出價140萬美元買下版權,經濟學著作賣價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二是這本教科書一出版便很快風行美國,出版僅3個月就被300多所大學采用作為教材,其英文版發行量在1998年出版當年就高達20萬冊,成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經濟學教材,其暢銷速度與暢銷數量又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當時,美國一家出版商靜心策劃,一定要尋找一本能夠普及暢銷的經濟學教材,曼昆撰寫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一舉中標。
曼昆隨和的個人作風,給哈佛相當嚴肅的師生關係吹進了一縷新風,使他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教授之一。他有一個毛病,說話快如飛簧,即使美國學生也難以聽懂和跟上他說的內容。這也許是因為他的思維速度太快,以至於表達總難以跟上。他開玩笑說,自己是“殘廢人”,不能控製自己說話的速度。在課堂上,當學生問到他不熟悉的問題時,他從不諱言自己對某個問題缺乏研究,無法回答。
曾經有個學生跟曼昆相熟,有一天,曼昆碰到這個學生時說:“我很想請你吃飯,可惜哈佛給我的工資太低……”於是,他們一起去吃了頓午飯,然後各掏各的腰包,付了飯錢。後來,這個學生在一次會議期間,碰到了已是百萬富翁的曼昆,便和曼昆開玩笑說:“你現在是否已付得起我的一頓飯錢了?”曼昆停頓了片刻,臉上帶著半是天真、半是無賴般的笑容回答說:“哈佛付給我的工資還是太低。”
格雷戈裏·曼昆,是一位具有奇才的年輕學者。不足30歲的曼昆已成為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教授宏觀經濟學和經濟學原理。需知,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非各個領域前三名的學術帶頭人莫屬。
曼昆在編寫《經濟學原理》的時候,很反感采用傳統的編寫教材的套路,他寫完一部分總要念給自己母親聽,隻要母親能聽懂他才罷手。求其經濟學著書通俗化大眾化,可見曼昆的用心何其良苦。曼昆曾經說過:“我盡力地把自己放在經濟學初學者的位置上,我的目標就是強調學生應該而且也會發現學習經濟學的興趣所在。”用中國文化來解釋曼昆的著書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講故事的辦法講經濟學原理,這不能不說是曼昆的獨特之處了。
曼昆認為,人們麵臨權衡取舍;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當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上漲;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社會麵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這十大原理的表述直截了當,評價曼昆的學者認為,他的著作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就是因為在他的著書中常常是采用大白話的表述方法。
不過,直截了當並不意味著淺薄,在曼昆的研究中,貫穿了當代多學科的思維方法,他總結的十大原理就明顯采用了行為學的思維方式。曼昆的博學多才被人稱為“神童”,用他的話來說,他從小的時候開始,就對各種學科的知識興趣盎然,所以,在後來的研究中,他才能自如地運用哲學、生物學、人類學及物理學等學科知識來描述經濟現狀。
由此可以看出,他在著書之時早已跨出了經濟學教材的思考範疇,這一點用他的自述最恰當。作為21世紀的學生為什麼要從事經濟學的學習?他自問自答道:“原因一是有助你了解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原因二是使你更精明地參與經濟,使你更好地理解經濟政策的潛力與局限性。”這也是當代經濟學如此普及的根本原因。
曼昆是一位高產學者和一位學術與爭論的經常參與者。他的著作發表在許多學術雜誌上,例如:《美國經濟評論》《政治經濟學雜誌》和《經濟學季刊》,以及更普及的報刊上,例如:《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財富》。在1992年出版的《宏觀經濟學》使他名氣大振,連素以尖刻聞名的克魯格曼也對此書高度評價。其所編著的經濟學教材《經濟學原理》是目前公認的最好的經濟學初級教材。
【知識鏈接】
曼昆的菜單成本理論和《宏觀經濟學》
這一理論已成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曼昆提出這一理論的論文《小菜單成本與大經濟周期:一個壟斷的宏觀經濟模型》已成為經典。曼昆在1998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也已家喻戶曉。但真正使他成名的還是《宏觀經濟學》一書,這本書第一版出版於1992年,受到各界好評,包括素以尖刻聞名的克魯格曼也高度評價,《宏觀經濟學》是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中級教科書之一。
保羅·克魯格曼——“一直追求的是真理和美女”
保羅·克魯格曼是自由經濟學派的新生代,目前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係教授。1991年獲克拉克經濟學獎,200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1953年,克魯格曼出生於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的家庭。從約翰·F·肯尼迪高中畢業後,他來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經濟學。大學時代的克魯格曼似乎更偏好曆史,經濟學的專業課修的不多,倒是天天去上曆史課。大學二年級的時候,著名經濟學家諾德豪斯在偶然看到克魯格曼的一篇關於汽油的價格和消費的文章後,為他對經濟問題的深刻理解所打動,立即邀請他做自己的助手。大學畢業後,在諾德豪斯的推薦下,克魯格曼順理成章地進入了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在此期間,他的情緒比較低落,草草地完成了博士論文以後,他奔赴耶魯大學任教去了。
克魯格曼在耶魯大學也不得誌,由於性格太強,他得罪了不少人,連研究生獎學金也丟掉了。1978年,他去探訪著名經濟學家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的作者),多恩布什的鼓勵使他找回了自信,他發現自己找到了打開成功之門的關鍵。
他開始寫一篇關於壟斷競爭貿易模型的論文。當年7月,他把這篇論文提交到國民經濟研究局的暑期研討會上,參加這個會議的都是當時國際上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當他開始宣讀論文時,人們沒有加以注意,都在相互交談。漸漸地,大廳安靜了下來,人們停止交談,專心地傾聽克魯格曼的演講。
於是,克魯格曼一夜成名了!克魯格曼回憶道:“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90分鍾。”接下來的日子裏,榮譽和金錢接踵而未,克魯格曼開始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發表演說,參加研討會,會見各式各樣的人。
在外人看來,克魯格曼混得很不錯:年紀輕輕就成為終身教授,拿著豐厚的薪酬、常常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參加各種會議,甚至還寫出了幾篇挺好的論文。不過,克魯格曼的內心極為失落,他說:“和世界上99%的人相比,我沒什麼可抱怨的。但我的參照對象是同輩中最成功的經濟學家,我還沒有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上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風暴使全世界麵臨經濟全麵衰退的危機。這場危機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來說,卻使他的學術名望達到了巔峰。
1994年,在亞洲經濟一片看好聲中,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克魯格曼語出驚人,他在權威學術雜誌《外交事務》雙月刊上發表專文,批評亞洲模式側重於數量擴張,輕技術創新,所謂的“亞洲奇跡”是“建立在浮沙之上,遲早幻滅”。因為僅靠大投入而不進行技術創新和提高效率的做法,容易形成泡沫經濟,在高速發展的繁榮時期,就已潛伏著深刻的危機,遲早要進入大規模調整。在亞洲經濟玫瑰滿途的日子,克魯格曼教授的論斷猶如樂章中的不和諧音,尖銳刺耳,舉世為之嘩然。
3年後的金融風暴印證了他的獨具慧眼,也奠定了他作為新一代經濟大師的地位。克魯格曼教授以其先知先覺的預見性而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他總是超前別人兩步”,《財星》雜誌對他的創造力充滿敬仰。克魯格曼被譽為凱恩斯以來文筆最好的經濟學家,也是最著名的新生代經濟學家之一。
2008年底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後,愛他與恨他的人都表現出極端的情緒。愛他的人說:“假如我擁有保羅十分之一的頭腦和二十分之一的勇氣,那我將成為這個世界最幸福的人。”而質疑他的人則對其學術水平發出詰難。“我這裏可沒有什麼雍容肅穆的著作”,克魯格曼說:“我一直追求的是真理和美女。那些總是正襟危坐、沒有一絲怪念頭的人,幾乎從來不會提出新穎的見解。”
【知識鏈接】
保羅·克魯格曼的著作
主要代表作有:《期望減少的年代》《亞洲奇跡之謎》、《蕭條經濟學的回歸》、《流行國際主義》、《國際經濟學》、《大破解》、《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等。
保羅·克魯格曼其他已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
《地理和貿易》,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彙率的不穩定性》,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流行的國際主義》,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戰略性貿易政策與國際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政策——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上海三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