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桐葉封唐(2 / 3)

第二,第二,因地製宜原則(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夏人以遊牧為生,商人以工藝謀生,而周人主要從事農業。在唐,有山有水有草原有土地,因此從事各種產業的人都有。邑薑和叔虞並沒有強製大家從事農業,而是根據實際環境,由百姓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民俗習慣。

第三,第三,開放原則。唐的四周是不同的國家,有華夏有戎狄,邑薑和叔虞的政策是打開大門,對全世界開放。唐實行貿易自由政策,與中原國家和狄人都進行貿易。這樣做不僅促進了唐的商業發展,還讓狄人可以交換到生活用品,從而能夠和平相處。後來揚名天下的晉商,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第四,第四,和平共處原則。邑薑和叔虞以開放和真誠的心態與四周國家交往,因此得到廣泛的認同。從叔虞開始,唐的公族就開始和狄人通婚,叔虞的後代也大量前往戎狄國家居住生活。

第五,第五,發展農業原則。盡管鼓勵大家因地製宜,但是農業生產的穩定性讓邑薑和叔虞對農業更加重視,他們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進行優化育種,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能安居樂業、生活富足。農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的狄人前來依附,使得唐國人口大增,國力膨脹。

《史記》記載,通過優化育種,唐國後來培育出了高產麥,麥穗碩大,叔虞派人獻給成王,成王又贈給了周公,周公作《嘉禾》以誌慶賀。

唐叔虞將國家治理得國泰民安,民族和諧,在曆史上得到極高評價。後人為了紀念唐叔虞,在太原修建了“唐叔虞祠”,也就是現在的晉祠。到了北宋,宋朝政府又在晉祠內修建聖母祠,以紀念那個偉大的母親邑薑。

曆代以來,晉祠都是中國香火最旺的祖祠。除了唐叔虞的後代之外,晉祠還是王姓、張姓的祖祠,還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家廟,當年李淵從太原起家,因此國號為唐,才有了唐朝。後來唐太宗在晉祠大賜李姓,李姓由此成為大姓。可以說,晉祠是中國三大姓的朝拜聖地。

如果說晉祠是除了黃帝陵和炎帝陵之外,在中國排位第三大的祖祠,大概沒有人會反對吧?

如果再算上從太原起家的中國第四大姓趙姓和唐叔虞的後代楊姓,那麼,中國姓氏中排位靠前的張王李趙楊五個大姓就在太原聚會了。

山西,除了黑煤窯之外,有太多值得我們去追思的地方。

有空應該去趟山西太原,祭拜祖先,憑吊古人。

晉國的由來

唐叔虞為唐國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他去世之後,兒子姬燮(音謝)繼位,因為唐國有晉水,改國名為晉。此後,傳了六代,到了晉穆侯。

從叔虞到穆侯,實際上晉國國君的主要通婚對象是齊國,應該說齊晉才是世為婚姻。晉穆侯也娶了齊侯的女兒。薑夫人為晉穆侯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仇,小兒子叫成師。為什麼這樣取名?因為生大兒子的時候正好討伐仇敵條國,而生小兒子的時候恰好吞並了一個叫做千畝的小國家。

後來,仇當了晉文侯,死之後兒子昭侯繼位。昭侯把叔叔成師封在了曲沃,稱為曲沃桓叔,而曲沃城比晉國的都城翼城還要大。當時就有人斷言:曲沃將是晉國的動亂之源。

果然,從昭侯七年(前739年)開始,到晉侯緡(音敏)二十八年(前679年),前後59年時間,經過曲沃桓叔、曲沃莊伯和曲沃武公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先後殺死五任晉侯,終於由曲沃取代晉國,獲得周王的正式任命。

晉國統一了,不過是由小宗統一了大宗,也就是說,地方把中央給吞並了。

曲沃武公三十七年(前679年),曲沃武公成為晉武公。這一年,恰好是齊桓公開始稱霸的那一年。

三年之後,曲沃武公鞠躬盡瘁,兒子詭諸繼位,就是晉獻公。

很多人沒有聽說過晉獻公,但是,晉獻公絕對是一個應當被記住的人。

晉獻公是什麼人?牛人,第一牛人。什麼時候的第一牛人?春秋?不對。晉獻公堪稱中國曆史甚至世界曆史上的第一牛人,絕不帶水分的。

你說我怎麼不知道?那就請接著往下看。

過去常言:“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講得好。

經過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換來的和平,也隻是短暫的和平,沒有外患,必有內憂;反過來,沒有內憂,必有外患。實際上,鬥爭是隨時存在的,你講不講都是存在的。

與狼共舞,必有狼性。

與南麵的楚國一樣,北麵的晉國幾乎是沉浸在殺戮和征服的快感之中。曆代的晉國國君都以勇武著稱,一方麵,他們麵對的是凶殘的戎狄;另一方麵,他們自己的血管中也流著戎狄的血液。

前麵說過公子仇和公子成師的名字來自戰爭,實際上這是一個傳統。晉獻公詭諸的名字也來自戰爭,當年武公征服了夷並且殺死了夷的國君詭諸,為了紀念這場戰爭的勝利,就把剛出生的兒子取名為詭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