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種植業中發展最快的當屬果樹和蔬菜產業。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果蔬的總產量就率先榮登世界各國果蔬產量排行榜的榜首。2006年,我國蔬菜總產量就率先達到5.8億t,早已占據世界蔬菜總產量的“半壁江山”,人均占有量達400kg,超過世界年人均水平的數倍;2006年我國果品的總產量已達0.96億t,超過世界果品總產量的1/7,年人均占有量近73kg,已達到世界年人均水平。中國可謂果蔬世界第一生產大國,但還不能說是世界果蔬生產第一強國,其瓶頸就在於果蔬物流體係建設的滯後與薄弱。
我國果蔬物流過程中的損失率高達25%~30%,為發達國家的4~6倍;我國蔬菜的出口量雖已成為世界第一,但與總產量相比,蔬菜出口量還不足我國蔬菜生產量的2%;雖然我國果品出口量增長較快,但也是近年才達到進口量和出口量持平的狀態。就國內的果蔬物流情況看,優勢產區“貯不進,運不出”和“賣果賣菜難”的問題仍是我國果蔬生產中的重要障礙因素。果蔬是商品性很強的農產品,沒有物流就沒有商品,沒有現代保鮮物流體係的建設,我國果蔬產業就無法邁向現代農業。
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飲食意識的增強,人們對果蔬的需求正在增長,同時也對果蔬的質量、安全和花色品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果蔬物流體係,特別是新鮮果蔬低溫保鮮物流體係的支撐。
中國具有其他國家不具備的新鮮果蔬出口優勢,這是因為新鮮果蔬從生產到流通的整個係統工程是一個勞力密集型產業,而中國正好果蔬產量大,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同時,果樹種植可以利用數倍於我國耕地麵積的“荒山荒灘”;我國設施大棚蔬菜產業發展迅猛,設施蔬菜減災、免災、增產、增效功能突顯;蔬菜複種指數超過3,但以產量計遠遠超過我國糧食的產量。從果蔬對土地資源,對光、熱、水資源合理利用程度以及單位土地麵積光合產能大小來看,果蔬生產在我國農業生產中都具有較強的產業優勢。隻要加強以市場為導向,以物流保鮮設施、技術為支撐,中國就有望成為世界的“菜籃子”、“果籃子”,並使我國果蔬產業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的有機連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這就是我竭力推薦《果蔬物流保鮮技術》這本書的根由。
本書以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果蔬物流保鮮技術為基礎,十分重視理論聯係實際,注重技術的先進性和實用性。本書的編寫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確切地說,是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人員多年科研成果與知識的創新集成,這也是我竭力推薦本書的重要原因。
中國農學會農產品貯藏加工分會貯藏專業委員會主任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