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市洪江鎮

洪江古商城位於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區,沅江與巫水交彙的犁頭嘴。古商城依山傍水,從高空看,其形態頗具八卦意向,沅水、巫水就是其中的陰陽魚。在群山環繞,河水蜿蜒處,座落著萬屋鱗次、氣勢不凡的古商城。現存明清建築380棟,占地10萬平方米。

洪江古商城的雛形當形成於明朝,是以集散和加工洪江桐油、木材、藥材而聞名於世。經過明清兩代商品經濟的穩健發展,到民國年間已成為大西南地區貨幣流通量居湖南省第二位,是湘西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享有“五省通衢”和“小南京”之譽。

洪江區曆史上稱“洪溪”,又名“雄溪”,為“五溪”蠻地。洪江商業活動,是從戰國的驛站,唐朝的草市(圩場)逐步發展起來的。

明洪武年間(1368—1399),設“洪江驛,屬會同縣,置驛丞。”同年,江西商人楊三鳳在犁頭嘴修建商行。

明萬曆年間(1573—1620),洪江犁頭嘴(今沅江路)就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物資交易商品集散地,店鋪林立,作坊成片,成為洪江最早的港口商埠。

清乾隆十六年(1751)《洪江育嬰小治》書中描述:

當是之時,列肆如雲,川楚雲丹砂、白蠟、洪白之膠油,木材之堅美,乘流東下達洞庭,接長江而濟吳越,連帆大舳銜尾而上……百工技藝之流繈至而輻輳,地窄人眾,至劈山湮穀,連屋層樓,櫛比而居,儼然西南一都會。

清末民初至抗日戰爭爆發前,洪江市場現金流通居湖南省第二位,僅次長沙。成為大西南政治、軍事、宗教、文化的中心。

抗日戰爭時期,省政府洪江行署在此設立。

解放後,置洪江市。

隨著湘黔、枝柳鐵路的開通,公路運輸的發展,水運逐漸衰落。洪江古商城,也逐漸退出商業舞台。商城古建築數量之巨,擁有的文物之多,保存之好都屬國內罕見。

2002年5月19日,洪江古商城建築群中的“陳榮信商行”被省政府公布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商城建築

此地為滇黔滬漢之間水上運輸的必經之地,明清時期為湘西南總攬湘滇黔桂鄂物質集散的重要商埠,埠內清代就形成了“七衝八巷九條街”的街道格局。至今保留有近8公裏的青石板路和碼頭。曾有15家錢莊、7家銀行、17家報社、8大油號、10大會館、44個碼頭、70餘家煙館、50餘家青樓、48個半古戲台、34所學堂、80餘家客棧、60多個寺廟,還有厘金局、鏢局均在此興業發達。至今仍有江西、徽州、福建、山西、四川等會館得以保存。

曆史上,洪江古商城以其獨特的區位條件,便利的水運,特有的物產和廣大的後方市場奠定了這裏商業發展的堅實基礎。而當時動蕩的時局,這裏卻偏得一方平安的局部環境,給洪江商業憑添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早年貴州、雲南的鴉片、桐油、茶油、顏料、名貴木材、水銀、朱砂、白蠟通過當地“山客”,或人工,或駝馬,或苗船聚集洪江,均在洪江改裝、加工,換乘大船走沅江,進洞庭,入長沙,可達南方各省地;反之又將大西南所需的絲綢、紗布、百貨、瓷、鹽、海產品由長江各口岸,東南沿海各地運抵洪江,改裝後,分流深入到黔、桂、川、滇各偏遠地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著名文人王炯的《滇江日記》寫到:“煙火萬家,稱為巨鎮”的洪江,已經具有“商賈駢集,貨財輻輳,萬屋鱗次,帆檣雲聚”的繁華景象了。

古商城的建築,根據商貿活動的需要,可以分成若幹類型:有冠以“宮”名的十大會館,屬於同業公會性質。十大會館不但統領商界,還承擔代替政權機構行使管理的職能。

十大會館是商城中最豪華、最氣派、最重要的建築。一般設有牌坊門。如太平宮(寶慶會館)牌坊,精雕有“龍鳳”,“八仙”,“餘太君掛帥”,“嶽母刺字”,“郭子儀上壽”,“劉備躍馬過檀溪”等戲劇故事,擁有戲台、看樓、大殿、議事廳等建築。另一類規模稍小帶有同鄉會性質的會館,其數量更多,集聚會看戲,休息接待於一體。有用於物質集散的商號,如“洪油”(洪江桐油)業的油號,其建築一般有存儲的功能。有木業行,一般常靠近碼頭建房。有手工業作坊及店鋪,如木作、竹器、槽坊、織染、衣帽、製傘、鐵鋪、日雜、米業醬食、皮匠等。它們一般按行業聚集建房。

按行業需要,樓下為商鋪或作坊,樓上為倉庫、居住區。有金融與銀號建築,銀行,彙兌均屬此例。一般臨街開門方便商戶,內設高櫃台和寫字辦公場所。有服務性建築,如旅棧、餐飲、鏢局、報刊業。內設也各有行業要求。另有煙館、青樓,對建築也有一些基本講究。

商城之中的各類房屋建築,均以窨子屋為主。這裏的窨子屋外圍高牆,出各式封火山牆。房屋依山就勢,或築於高坡、或坐於深巷、或吊腳水邊。通過曲折的青石板路和高低錯落的石階碼頭聯通一氣。窨子屋的平麵布局十分靈活,並不刻意追求外牆的周正方直,隻要保證巷道暢通,就寸土必爭。出現一大批不規則不對稱的布局形式。因地因勢,可隨處固基造房,弧牆彎道也比比皆是。院內的正房廂房、倉房雜屋完全服從於商業的要求。組合靈活,開合有度。每院必有天井,供采光通氣。每院也必設曬樓,充分向上爭取陽光。

院內建築為兩井兩層或三層,也有多進的形式。天井有幹天井、濕天井之分。幹天井的排水一般采用天溝接水,再用紅陶瓷管集水後,由暗溝外排。木樓一般是穿鬥式幾柱幾瓜的湘西南常見形式,但做工精良。

由於經商的要求,樓層一般較高,且二樓一般存儲客貨,故內柱和樓袱十分粗大以承重。總之,與周邊地區小巧玲瓏的民居式窨子屋相比較,有明顯差別。由於戶主多是有經濟實力的行商坐賈,在內裝飾方麵曾經一度極盡奢華之能事,三雕工藝上乘而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