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
曆史文化村鎮,是我國各地區、各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單元,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曆史文化資源。曆史文化村鎮及其地麵不可移動文物,是社會曆史發展的見證和寫照,又是曆代社會生活的載體,兼具有曆史性和時代性。
古村鎮大多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或依托古寺廟而聞名,或為古城、古戰場遺址,或為曆史名人故裏。
一個村落的形成,需要幾百年的時間,而特有的曆史環境和村鎮文化則需要更長時期的曆史積澱才能形成。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關於保護景觀和遺址的風貌與特征的建議》:
保存並在可能情況下修複無論是自然的或人工的,具有文化或藝術價值,或構成典型自然環境的自然、鄉村及城市景觀和遺址的任何部分。
瀏陽市新開村
新開村位於瀏陽市龍伏鎮撈刀河畔。新開村舊有發入古寺,故又名發入寺村。全村分為發入、牛口、小塅、鬆山、河背、新開6片,23個村民組,2480人,清代流傳下來的村落保存完整,全村古民居建築達3萬平方米以上。
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築群——沈家大屋為該村的核心和精華。沈家大屋,是一部鐫刻著中國百年興衰曆史的生動畫卷,曆經戰火塗炭後,留下的彌足珍貴的晚清江南民居標本。經省市文物專家係統考察後,確定了其在建築和近代曆史遺存等方麵的巨大價值。
沈家大屋占地13500餘平方米,建築麵積8265平方米,座落在群山環抱之中,環境十分優美。房主姓沈,故名沈家大屋。屋場主體建築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有永慶堂、師竹堂、德潤堂、三壽堂、筠竹堂和崇基堂等建築。永慶堂廳堂內掛有湖北巡撫譚繼洵書寫的“桐第安榮”和翰林院進士鄒建農書寫的“家國重光”等巨型金字匾額。房屋牆基由紅沙石、青磚砌成,牆體由厚實的土磚砌成。正廳高達9米多,其他房屋高達8米以上。屋內正廳、橫廳、十字廳、巷道、走廊等所占麵積很大,而且左右對稱,給人以空闊舒適之感。整個建築群由17間廳屋、20口天井、30多條巷道組成。長短回廊將20多棟共200多間房屋連成一個整體,房屋重疊,巷道回環,庭院錯落,令人莫辨東西。精美的木柵門窗木雕、古老的天井照壁,構成瀏陽清代民居渾厚的風格。
大屋正廳是一個大家族的共有生活空間,左邊房裏有一長排土灶。在人丁興旺的年代,屋裏曾一次宴客300桌。走兵時大屋駐下一個團。1958年大躍進時期,全村的人都住了進來,住100多戶人家,後來同為一個祖先的沈家人“開枝散葉”,有的搬走了,大屋裏現在隻剩下13戶人家。
始祖沈摶九出身貧寒,清乾隆年間在瀏陽城裏做火頭(廚師),討了秧田鄉一個18歲的閨女做妻子,生了6個兒子,母親紡紗績麻積攢下的餘錢剩米,買下2分田。兒子們以此起本做生意,發家致富並酬資興建此屋,主體建築永慶堂牆磚上有“同治四年”、“木匠焦以成”刻字,至今清晰可辨。
沈家憑勤勞成就殷實家業,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幾代兒孫中有多人誥封“奉政大夫”等官職。晚清到民國,沈家在當地是一戶家大業大的人家。
沈氏家族與辛亥革命誌士、民國湖南軍政府首任都督焦達峰有聯姻關係。焦達峰夫人沈菁莪變賣首飾支持丈夫從事革命活動,堪稱女中豪傑。焦達峰的胞妹焦六蘭則嫁給了師竹堂的沈差提。焦達峰曾於辛亥革命前以沈家大屋為據點,進行革命宣傳活動。
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峰與陳作新率湖南新軍最先響應武昌起義,攻占長沙,次日建立湖南軍政府,被推舉為都督。
1911年10月31日,焦達峰被從邵陽趕到長沙的新軍第50協第二營管帶梅馨殺害,同一天陳作新也被殺害。隨後梅馨迎立譚延闓任湖南都督。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總統孫中山在南京追授焦達峰大將軍銜。焦達峰故居有焦達峰之妻沈菁莪用孫中山恤銀所建之達峰紀念堂。故居地址就在與新開村同鎮的南嶺村,今稱達峰村。
寧鄉縣溈水村
寧鄉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地轄湘江支流——溈水中上遊流域,其境北接洞庭,南枕衡山,西依雪峰,東窺湘江,處於雪峰山脈東支和衡山山脈北支的包圍之中。溈水發源於境西南海拔900餘米的溈山,東北向貫穿全境,於望城縣城北注入湘江。溈山鄉溈水村,位於溈山盆地西向邊沿,北、東、南三麵環山,山上古樟雜樹環繞,西邊是丘陵之間的梯田。
溈水村最具古文化底蘊的建築首推高氏祠堂。高氏祠堂海拔為950米,周圍群山環繞,峰巒疊嶂,古柏青鬆,鬱鬱蒼蒼,鳥語花香,冬暖夏涼,為避暑納涼、參觀覽勝的佳境。
高氏祠堂西距溈山集鎮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密印寺4公裏,距離寧鄉縣城76公裏,溈山集鎮沿溈水河堤有簡易公路通往祠堂,交通方便。
清嘉慶年間,高氏族人修建高氏宗祠。
高氏祠堂為土磚青瓦木結構,四合院建築風格,坐東朝西向,總占地麵積10000平方米,建築麵積989.13平方米,由正殿(含戲樓)、廂房、五福堂三大部分組成。
由溈水村級公路沿鄉村田園小道行約120米,進入高氏祠堂正殿,正門上方手書“高氏宗祠”4字,4字上、左、右三邊繪八仙、招財進寶彩繪圖案,形象栩栩如生。進入正門即為戲樓台底,過道寬闊,左右為正房,台底兩旁木柱以鼓形麻石為基,兩兩相對,延伸到台口。台底用木柱支撐形成架空的台基,台前有柱2根,左右有木製樓梯可上戲台。木結構戲樓長6.4米,寬5.2米,萬字格護欄,間鏤雕龍風、荷梅等,雕刻紋飾精致古樸。
四合院內地坪長20米,寬15米,東北、東南兩角各栽桂花樹1棵,東北角有麻石古井一口,可長年保障祠堂內的生活用水。左右兩側為廂房,對稱排列,各有房屋5間。走廊立柱為八邊形杉木立柱,以麻石為基。跑馬樓全為木結構,護欄為萬字格,保存完整。
由廂房兩側拾7級踏步而上為五福堂,木柱石墩、木梁木檁,全為木製構件。正廳上懸掛“祖德流芳”牌匾,下供奉高氏先祖牌位。五福堂為高氏後裔供奉祖先牌位及祭祀議事處所,長17.6米,寬10米,莊重高闊空爽。
1995年高氏後裔成立了高氏聯誼總管會,對祠堂進行了簡單的維修,並在此舉行一年一度的宗族大會。
2005年4月5日,寧鄉縣人民政府公布高氏祠堂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氏祠堂是清代高姓族人為紀念先賢先祖而建的廟堂,是高氏宗族的象征,反映了當時高姓人口繁衍興旺,權高位重的宗族文化。
祠堂左側廂房為高氏宗族設立的私塾學校,課桌用具至今猶存。高氏祠堂整體建築雄偉壯觀,構思嚴謹巧妙,是寧鄉縣現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築,也是長沙目前發現的較好的宗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高氏宗祠還是湖南省著名愛國學生運動領導人高繼青烈士的祖祠。
醴陵市麻石村
麻石村,位於醴陵市富裏鎮東北邊陲,東界江西上栗縣,北鄰湖南省瀏陽市,自古稱“吳頭楚尾”。境內麻石河(又稱栗江)布滿堅硬的褐色卵石,曆經千萬年流水衝刷而成,“麻石村”及“麻石河”由此得名。一座掛滿青藤的單拱石橋,在村頭橫跨此河的一條分支小溪。高2尺,寬約7尺的礅腳古碑鐫刻“吳楚橋”三個篆字。民國縣誌載,此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吳楚分疆遠溯則可至春秋戰國時期,見證此村曆史的悠久。
羅霄山支脈武功山從江西萍鄉楊岐山逶迤西行,至大屏山入醴陵境,再轉折向北騰躍20餘公裏,至麻石村戛然而止。此地丘崗蒼翠,水秀山青,田園阡陌鋪錦,村街古風猶存。一條石板古巷傍河而建,綿延到莊重古樸的“龍王廟”附近,形成長約1華裏的街道。村裏居住著2個聯組的居民,人口近3000人,近百家各式店鋪次第排列。以街心為界,街南歸屬醴陵,街北則為江西上栗,有如深圳蛇口之“中英街”,形成湘贛“兩省共一街”的奇特景觀。古街狹窄,門對門人可相握,店鋪相望,南與北鄉音有別,就連一座“龍王廟”也自古界限分明:龍神殿位於街北上栗,屬江西古為吳地,大戲台卻建在街南,屬湖南醴陵古為楚地。所以戲台前的石柱上鐫有這樣一副楹聯:“鮫女吹簫,貝闕珠宮流逸韻;湘靈鼓瑟,吳山楚水答清音”。
每年農曆4月18日,附近民眾必在這裏舉行隆重的李畋先師祭祀廟會,紀念煙花爆竹行業的創始人李畋先師。而麻石村正是這位“花炮祖師”誕生的故鄉。所以逢會之日,這裏就人山人海,香燭繚繞繁盛,商貿熱鬧非凡。當地自古流傳的口號:“爆竹天下皆無,就此麻石一家”,見證了麻石村為醴陵“花炮之鄉”淵源的曆史地位。而李畋在麻石村的遺宅故址,當地父老言之鑿鑿猶能指認,他的故事和傳說,至今還在這一帶民間廣泛流傳。
相傳李畋生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四月十八。唐太宗貞觀年間,皇帝李世民被“山魈”鬧鬼纏擾日夜不寧,四處張掛皇榜訪求高人驅邪。李畋因受“真竹著火爆之”可驚山鬼的啟發,研究發明花炮的製作,名曰“爆竹”,即後世所稱之“炮竹”。於是揭榜進京以100個裝填好硝藥的小竹筒,在山怪又出現時一齊燃放,終於驚走山魈,治好了皇帝的病。唐太宗極為賞識李畋,下旨封他為“爆竹祖師”,令其榮歸故裏,以鞭炮為業造福萬民。
李畋遵旨回鄉,把技藝毫無保留傳授與鄉鄰,世代綿延相傳。鄰近上栗和瀏陽的鄉民,也荷蒙福澤紛紛仿效,終於使這一方土地的子民家家能製鞭炮,戶戶皆有作坊。麻石村全村花炮生產自古就是最主要的經濟支柱,目前在廠從業者就有1000多人,占總人口三分之一以上,因此這一帶成為花炮製作發源地和生產中心,曆來為世所公認。《中國實業誌》稱:湖南鞭炮生產始於唐代,發達於宋末至清乾隆年間。湘東之平江、瀏陽、醴陵……均為爆竹製造之中心地。而李畋作為眾所尊崇的“爆竹祖師”,讓醴陵和麻石村人引為光榮和驕傲。因為醴陵自東漢初置縣已曆1900多年,自唐迄今也有1300多年,其間朝代雖屢有更迭,名稱不同地域實一;下所轄境雖或有並入劃出,富裏鎮和麻石村,卻一直歸醴陵所管轄。
麻石村還承載著中國近代史上光榮的一頁。公元1906年農曆丙午年,震驚中外的萍瀏醴大起義,首先在這裏樹旗,成為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的一次壯觀的預演。這次起義由同盟會革命黨人黃興、劉揆一、寧調元等策動和指揮,著名會黨首領馬福益、龔春台、李香閣、薑守旦等先後參與領導,指揮機關就設在麻石村老街龍王廟。這年12月4日,龔春台率會眾2萬餘人宣布起義,明確提出廢除專製政體,建立共和民國等主張。以最原始的刀棒鋤劍敲響清王朝的喪鍾,各地義軍紛紛響應。清廷大受震撼,調集湘贛鄂蘇四省優勢的裝備和兵力,進行血腥鎮壓和圍剿。
起義最後失敗,但麻石村山民以血肉之軀英勇搏殺的大無畏氣概,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們堅毅強悍敢為人先的雄風。麻石河畔保留至今的那一幢幢古老的吊腳樓,見證過這一幕幕悲壯偉烈的曆史活劇。
2000年5月21日,又為農曆四月十八。在風景秀麗的醴陵仙山公園,大型仿古建築“李畋殿”,經曆一年的建設,終於勝利落成,並首次舉行公祭典禮。眾所矚目的“李畋牌”花炮商標,也在這一年由醴陵市市花炮商會出麵,注冊成功。
醴陵市溈山村
醴陵市東北隅15公裏處東堡鄉溈山村,眾山環繞,綿亙數十裏,泉清林茂,風景秀麗,當地稱“古洞天”。所謂“洞天福地”,是道教選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巒合抱,中虛而兼采陰陽二氣的“洞室”,可直達上天,為神仙所居洞府,凡夫、道士居此修煉,即可登仙。雖是道家之說,但這些地方確實神奇清幽,山靈水秀,有其獨特魅力。溈山洞天,峽穀幽深,溪流潺潺,清澈見底。衝口截流築壩,建望仙橋水庫,日益成為令人向往的旅遊佳境。
唐代道教名人司馬承楨《天宮地府圖》,列全國道教36小洞天,72福地,湖南有洞天6處,福地12處。醴陵溈山是第十三小洞天小溈山好生玄上洞天,相傳為仙人花邱林和傅天師修煉之仙居。
唐代大緣禪師在溈山建寺,宋尚書易祓書匾“小溈山寺”,又名大通寺。
溈山古洞天是溈仰宗的祖庭。溈仰宗是禪宗七大門派之一。六祖慧能之後,“一花開五葉”,禪宗傳南嶽、青原兩係。溈山古洞天是我國佛教受戒道場之一。因為溈山古洞天來曆不凡,所以這裏興盛時有廟產田3000餘畝,建有殿堂和僧房108間,建築麵積達1700平方米。
這個小小的古山村,還與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有關係。離這裏僅十來裏的村子裏,在唐代修有“登真宮”,宋代修有“禦書閣”,藏有禦書,歐陽修應友人之請寫了《禦書閣記》:
醴陵縣東三十裏,有宮曰登真。其前有山,世傳仙人王喬煉藥於此。唐開元間,神仙道家之說興,天子為書六大字,賜而揭焉。太宗皇帝時,詔求天下前世名山異跡,而尤好書法。聞登真有開元時所賜字,甚奇,乃取至京師閱焉。已而還之,又賜禦書“飛白”字,使藏之。其後,登真大火,獨“飛白”書存。康定元年,道士彭知一探其私笈,複宮之舊,建樓若幹尺,以藏賜書。予之故人處士任君為予言其事。來乞文以誌,凡十餘請而不懈。予所領職方,悉掌天下圖書,考圖驗之,醴陵老、佛之居凡八十。而所謂登真者其說皆然,乃為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