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給自己找個休耕的理由(1 / 3)

第1章 給自己找個休耕的理由

上班?累。

回家?累。

做家事?累。

累,是除了歲月之外女人最大的敵人,它不僅表現在生理反應方麵,更多表現在心理方麵。也許是一種莫名其妙的煩躁,也許是一種無可明狀的煩惱。

當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累”的影子,當我們的思想處處充滿累的意識,當我們的語言處處充滿“累”的文字,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停下腳步?有什麼理由不讓自己休息?難道一定要走到崩潰邊緣,才能看到下一步可能麵臨的危機嗎?

為什麼不能及時看到征兆呢,讓自己休耕,在感覺疲累之前。

一、認識休耕

老黃曆新氣象

沒有休耕,土地的養分不能複原,農作物的收成就會逐漸衰減,因此農人們深知:隻有休耕過的土地,才能種出稱心的莊稼。

尤其是遙遠的古代,人們不懂得用施肥來為土地補充養分,恢複地力唯一的辦法就是休耕。

祖父已年過七旬,農作早已不為生活所需,單純隻是愛好。祖父總是告訴我們這些晚輩:“秋耕也好,施肥也罷,即使有更好的辦法補充養分,休耕仍然是必要的,這可是莊戶人家的老黃曆。”

讓我記得這句話的人,是祖父。讓我懂得這句話的人,卻是母親。

我家花盆裏的竹漸漸黃了,無論我怎樣澆灌怎樣照料。

看著愁眉的我,母親輕笑道:“其實你隻需要一些新的泥土。”

泥土?我不解。

“土裏的養分都被吸收掉了,竹怎麼可能長得好?”母親說。

於是我恍然——我竟從未給竹換過土,或施過肥。

我隻是熱情而虔誠地種植,勤奮而專注地澆灌,訝異著植物的枯黃,卻不曾想過它們何以如此。

“秋耕也好,施肥也罷,即使有更好的辦法補充養分,休耕仍然是必要的,這可是莊戶人家的老黃曆。”母親重複著祖父的口頭禪。

沒有休耕會怎樣?我問。

“像我這樣。”指著眼角的皺紋,母親輕笑自嘲。母親一向幽默,此語卻讓我啞然,並且憂傷。

記憶中,母親總是很忙碌,無論是上班時間還是休息日。在年年月月的忙碌中,母親消耗掉的不隻是時間,還有健康和容顏。

我曾極為不屑這樣的生活,卻又不自覺地重複著同樣的軌跡。隻因大多數人仍然認為,做家事和照顧孩子是女人的事。包括我們身邊的男人們,以及我們自己。

有什麼辦法呢,在公司是職員,回到家是妻子和母親,這就注定了女人的生活總是忙碌——而男人們卻相對清閑。

曾有一份這樣的統計資料:

在台灣,女人在工作之外,每天要用兩小時二十三分鍾去做家事、照顧家人和教養子女,而男人們卻隻需要三十二分鍾。

對於這樣的現象,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Liana Sayer認為:男人和女人對空閑時間的定義明顯不同,尤其是太太媽媽們,她們的空閑通常仍是和責任混在一期待。

於是我們需要麵對一個極不公平卻極現實的問題——作為女人,我們應當怎樣調劑自己的生活,為自己增加養分?

不愛土地,失去的是好收成。

不愛自己,失去的是健康,美麗,青春。

土地需要休耕,我們同樣需要。

老黃曆,也可以有新氣象。

玻璃天花板下的女人

有一種名叫“玻璃天花板”的理論,大意是說,由於性別和種族的差異,女性及非白人的職業選擇及職務晉升總是被一層玻璃遮擋著,可望,而不可及。

如果我們願意承認,我們會發現自身也處於玻璃天花板下,隻是我們選擇忽視,或逃避。

對待工作與家庭,女性通常有三種態度:工作優先,家庭優先,或兩者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