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報業觀察:沒有終點的接力賽(1)(1 / 3)

山雨欲來風滿樓——湖南報業大戰前瞻

結構戰略:報業競爭的醞釀

湖南出版業、電視業這幾年取得了很大成績,受到全國關注。如何發展報業,使全省報業邁上一個新台階,是一個戰略性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湖南省報業管理機關一直為此作出努力,並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為報業發展打下了基礎,為報業競爭創造了條件。具體表現在:

報刊結構進一步優化。根據中央30號文件精神對全省報刊結構進行調整後,湖南日報、長沙晚報、湖南報刊出版服務中心、新華社湖南分社等實力雄厚的專業新聞機構,接納了劃轉的廳局報刊,並使其中一部分轉化成能填補全省乃至全國報刊空白、服務生活、自費訂閱為主的報刊。全省報刊結構初步形成了以黨報黨刊為主體、社會性報刊全麵發展的合理構架。

報紙集約化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報業結構調整後,湖南日報和長沙晚報擁有的子報子刊分別為8種和5種,達到了組建報業集團所需的傳媒實力,加之此前就已具備條件的人才實力、經濟實力、印刷實力和發行實力,湖南日報和長沙晚報組建報業集團的條件均已完全成熟。湖南省新聞出版局已將有關情況和有關手續上報新聞出版署,請求批準正式組建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和長沙晚報報業集團。這標誌著湖南省報刊業在集約化發展的道路上,邁上了一個新的起點。

報業經濟實力逐步增強。2000年報刊結構大調整後,湖南省報紙平均期發數為10萬份左右,全省報紙經營收入將近7億元,年增長率在30%以上。長沙晚報進入了全國報紙廣告收入50強之列,三湘都市報廣告收入比上年增長近一番,文萃報年利潤超過1000萬元,體壇周報年利潤超過4000萬元。投資2億多元的湖南日報報業大樓,占地80餘畝、建築麵積超10萬平方米的長沙報業中心先後全麵投入使用。同時,各報社紛紛投入巨資,加快網絡、網站建設和印刷設備的技術改造。其中湖南日報、長沙晚報在印刷設備改造方麵的投資分別超過了2000萬元,三湘都市報網絡建設投入870萬元,長沙晚報網站擴容斥資800萬元。

報刊質量不斷提高。長沙晚報、體壇周報、今日女報、湖南科技報等,以優良的綜合質量和規範的管理,榮獲報紙行業最高政府獎——第二屆全國地方報社管理先進單位獎,湖南獲獎比例居全國前列。在全國報紙副刊聯賽、中國時事報道大賽、全國省級黨報好新聞、全國地方報好新聞好版麵、全國晚報新聞獎、晚報頭條消息大賽等一係列全國性評選中,湖南日報、長沙晚報等報社共有數十件作品入選。

湖南報業大戰的醞釀發酵、蓄勢待發,已引起業內人士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湖南省新聞出版局局長劉鳴泰表示,將針對報業市場的競爭態勢,進一步加強行政監管和指導力度,確定好培養和扶持的重點對象,幫助重點報刊製定發展戰略,在管理上給予重點報刊以必要的政策傾斜,如增期、擴版等,並加強必要的輿論宣傳以擴大湖南報紙的知名度。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文選德說,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報業改革,走集團化、集約化、規模化的路子,把產業集團做大做強,做到“保持穩定、平穩前進、穩中求進”。

采編戰略:報業競爭的關鍵

增加新聞版麵。長沙晚報常務副總編輯鄔恩波認為,湖南報業在不大的市場上競爭,將會比較激烈。因而長沙晚報將緊緊抓住報紙質量這個“牛鼻子”,在擴版、改版等方麵下功夫,使報紙真正適合讀者的“口味”。2001年,長沙晚報將由對開12版擴大到對開16版,其中有當天編輯的“今日新聞”八個版麵,和一些提前一天或半天的預發版麵。為了給讀者提供多門類、多層次的新聞,從周一到周日,分別推出《時代周刊》、《消費周刊》、《廣廈周刊》、《招聘廣場》、《健康周刊》、《財富周刊》、《文娛周刊》共7個周刊。這些周刊,除了告訴讀者最近發生的新聞事實外,還對群眾所關心的一些現實問題作綜合分析,滿足讀者的更高需求。同時,還將充分利用晚報下午出報的優勢,有效地利用晚報同日報比10多個小時的時間差,下大力氣抓新聞時效,增加昨夜、今日新聞的數量,使版麵上有百分之七十的新聞是當日日報所沒有的。長沙晚報的子報東方新報2001年將每天出4開16版,主要為市民提供新聞、資訊。

2001年1月1日起,三湘都市報正式推出《新聞周刊》,把綜合性、總結性、連續性、信息量大的厚重新聞和盤托出,輔之以大篇幅的甚至整版大的照片,讓讀者在看報時知情知理,激起興趣,引發思索,獲取各種知識。2001年3月1日起,三湘都市報將由4開16版擴大為4開24版,每日完全彩色印刷,新聞信息量將大為增加。為增強新聞性,三湘都市報在版型上也將作出調整。《專題新聞》專欄將改成形式比較活潑、讀者參與性強的《都市訪談》專版,作為每天的主導性主題新聞推出。同時開辟每天一版的《星城快報》版,加強省會新聞報道。

強化服務功能。2001年,長沙晚報將在充分發揮黨報職能,當好黨和政府耳目喉舌的同時,改革新聞程序化寫法,該突出的突出,該精煉的精煉,大力提倡從會議、從領導活動中,抓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他們策劃了一些專門的服務性版麵,並將在有關版麵中開設服務性欄目,以達到為讀者提供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全方位資訊服務的目的。比如,他們將推出《市民參考》版,專門為市民提供生活資訊,具體到買什麼、吃什麼,以及交通、供水、供電等市民生活必需的、有用的內容。他們要求第一版每天都做到“五個一”,即一個好頭條、一張好照片、一條好社會新聞、一個好專欄、一條好言論。要求每天每個版麵都有幾個貼近群眾生活的“亮點”,或好的改革舉措,或群眾關心的社會新聞,不拘一格都可以上,並對字數進行控製,以增加信息量。他們將把言論宣傳作為發揮報紙指導作用的重要手段,提倡300~400字短小精悍的言論,甚至更短小的微型評論,以加強針對性和戰鬥力,強調宣傳效果,反映群眾呼聲。《國內新聞》、《國際新聞》、《新聞大餐》、《橘洲》等版麵,都將采取全新舉措進行改版。

改善采編條件。為改善設備設施,提高靈敏度,三湘都市報準備從2001年2月開始,購進4台高級數碼相機,配備“都市訪談專用車”。專用車實際上就是一個完整的流動編輯部,集電話、傳真、電腦、攝影、編輯於一車,它在外麵采訪編輯後傳回報社的稿件將是已經編好了的版麵,無須再行編排。為改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三湘都市報創造機會給記者、編輯開闊眼界,實行旅遊休假療養製度,已聯係海南三亞等地作為旅遊休假療養基地。

發行戰略:報業競爭的基礎

改進印刷設備。為確保瀟湘晨報的印刷質量和投遞時效,湖南出版集團投資2400萬元,通過湖南新華印刷三廠從瑞典進口了八色高速報版輪轉機。用這種目前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印刷設備,一次可以印刷4個4開版,從製版到出報的時間非常短。今日新聞淩晨2:30截稿,7:30就可送達本城私人訂戶手中,8:00即可送達本城機關訂戶手中。三湘都市報投資購進膠片掃描儀和高級數碼打印機,可以使出版時間比原來縮短兩個小時。長沙晚報於1998年3月開通全省首家新聞采編網絡,使出版時效提早1小時,同年底對高斯膠印機進行改造,解決了同時印刷2張彩報的問題,1999年又從德國引進了世界一流的高速彩色膠印機。

實行多點分印。體壇周報是湖南省第一家在外省設立分印點的報紙,除長沙總部外,他們先後設立了沈陽、西安、成都、南京、北京、上海、廣州等20多個分印點,基本上覆蓋了全國各省會城市。每逢出版日淩晨,體壇周報即通過人民日報衛星將完成的報版迅速傳送到全國28個城市。當天上午,國內大多數城市的報攤開始零售體壇周報。多點分印使體壇周報完全麵向市場,零售量占其總發行量的90%以上,每周通過報攤出售的報紙超過200萬份。文萃報也在省外設立近10個分印點,期發量達到60多萬份。

順應讀者需求。瀟湘晨報是湖南省第一份晨報,它的發行不是靠政府機關下文征訂,而是靠老百姓自己掏錢購買。他們在強調新聞可讀性和新聞市民化的同時,強調新聞的文化認同感,將以湖南人的視角采編大量本土新聞和社區新聞。他們的目標是,創辦一份讓讀者喜愛、讓商家寵愛、讓黨和政府關愛的報紙,讓湖南人形成這樣一種時間觀念:晚上看電視,早上看晨報。為方便群眾訂報看報,三湘都市報、長沙晚報、當代商報、東方新報等公布發行熱線,實行送報上門服務,並在賓館、酒店、車站等公共場所設立無人售報箱,方便群眾購報。

人才戰略:報業競爭的保障

麵向全國招聘。瀟湘晨報社長、總編輯龔曙光說,該報借鑒外省報紙的成功做法和其他行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完全按市場化運作,是湖南省第一家麵向全國招聘人才的媒體。2000年9月25日,他們同時在北京晨報、羊城晚報、新快報、華西都市報、生活新報、湖南日報、長沙晚報、湖南廣播電視報等媒體發布招聘廣告,吸引很多人丟下“鐵飯碗”前來應聘,在湖南乃至全國報界引起了強烈反響。來自全國1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2000多名應聘人員中,既有羊城晚報、廣州日報、華削都市報、成都商報、南方周末、新快報等30餘家主流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也有省內外廣播電視媒體的策劃人、製片人。經麵試、筆試和綜合評分等程序嚴格考核,共錄用了110名采編人員,其中97%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曆,且絕大多數有新聞從業經曆;他們的平均年齡僅26.5歲,在湖南所有新聞媒體從業人員中平均年齡是最小的。5名領導班子中,有4人具有研究生學曆,一個本科學曆。部分來自外省的職業報人,受聘擔任了執行總編輯、副總編輯、編輯中心主任等高層職務。

改革用人機製。瀟湘晨報力圖通過麵向全國招聘,引進先進經驗和先進辦報理念,實現從業人員的優化組合。他們推行全新的用人體製,從社長、總編輯到一般采編人員,實產業訪談、行業精英、行業時評。時間跨度為2001年至2006年,隻有極少數超出這個時間段。稿件力求保持撰寫和發表時的原貌,即使有的情況現在已經發生變化,也不作大的調整,隻作必要的修訂。

“報業觀察”部分,收集稿件10篇,調查對象為湖南報業和刊業。主要是個案分析,如對體壇周報、瀟湘晨報、今日女報、文萃報的調研;也有同一類報刊的分析,如對全省都市類晚報的調研、對長沙晚報報業集團和湖南教育報刊社的調研等。

“書業掃描”部分,收集稿件16篇,調查對象為湖南圖書出版業、電子音像出版業、出版物發行業等。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整體調研,包括全省新聞出版業“九五”和“十五”發展情況,以及“十一五”發展規劃等。第二類是專題調研,包括“三農”出版物、未成年人出版物、新課標教材等。第三類是個案調研,包括邵陽市新華書店、嶽麓書社、湖南教育音像出版社、長沙民營書業等。

“專題調研”部分,收集稿件13篇。主要是監管工作調研,如治理黨政部門報刊工作調研,治理非法教材教輔工作調研,邵東書刊音像市場調研,邵陽印刷複製業整治與發展調研等。同時也有新聞出版機構建設、新聞出版信息化建設等情況的調研。

“產業訪談”部分,收集訪談錄25篇。主要是產業調研,包括湖南省委領導、省新聞出版局領導、湖南出版集團領導、有關新聞出版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以及業界知名人士和專家學者,就全省新聞出版業的發展方針、發展戰略、發展舉措所作的闡釋和解讀等。

“行業精英”部分,收集了8個人物典型。包括體壇周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瞿優遠、湖南少兒出版社社長彭兆平、新華社高級記者曹光暉、光明日報湖南記者站站長唐湘嶽、韜奮新聞獎獲得者劉國強等。

“行業時評”部分,收集短評27篇。既有書評,也有報評,還有人物評價,以及熱點問題的評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