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探索創建“四化兩型” 發展模式(下)(3 / 3)

“兩型社會”建設,關鍵在於創新,重點是體製機製創新和科技創新,還包括思維、觀念、方式、方法等各個方麵的創新。在這方麵,湖南的主要探索是:

進一步解放思想,把體製機製改革作為重要保障與強大動力

省領導曾經這樣指出:“我們今天講轉變發展方式,明天講環保,其實質性問題是體製機製問題,很多體製機製在一個省、一個地區,短時間內可能還很難突破,但是,有一些體製機製是可以研究的,環保的、金融的,服務型、高效率政府的,減少對經濟工作控製的,這些體製機製是可以研究的,是2010年在三市當中,對一些製約因素比較強,實踐當中又有基礎,經過努力是可以完善和做得到。或者是有些經過對中央部委進行彙報,大家可以結合起來進行的,包括財稅,在體製機製上可以做些研究,率先做些突破。”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湖南正在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構建有利於發展方式轉變和“兩型社會”建設的體製機製。

以科技自主創新為中心環節,大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和科學發展能力

“兩型社會”建設,最終要通過科技水平、特別是低碳技術水平的提高才能完成。主要包括節能和能效技術,如超低能耗建築、新能源與電動汽車、餘熱利用、清潔煤利用技術等;新能源技術,如風電和光伏發電技術,生物燃料,先進核能、氫能技術等;此外還有CO2捕集和封存技術(CCS)等。

湖南緊緊抓住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把自主創新作為中心環節和核心動力,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走創新發展之路。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著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發展創新型經濟,建設創新型湖南,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通過長期努力特別是三年的“兩型”建設,湖南科教人才儲備和科技創新能力在全國範圍內都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高等教育總規模居全國第8位,在湘兩院院士達47人,雜交水稻、炭/炭複合材料、高性能計算機等科研成果水平處於世界領先。擁有國家和省級工程(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2個、企業技術中心130個。2009年授權專利8000多件,居中西部第1位;取得國家科技成果獎30項,居全國第3位。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逐步提高,牽頭組建了一批科研生產聯合體和科技企業,初步形成了從高端研發、應用開發到產品工程化的技術創新體係。2009年,湖南在財政壓力增大情況下,仍設5億元產學研結合專項資金。

推進觀念更新,讓“兩型社會”建設更好、更全麵、更深入地展開

為了使“兩型社會”建設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並深入開展下去,省委、省政府大力引導全省上下樹立新觀念、新理念與新的思維方式。引導人們糾正“兩型”建設“無用論”的錯誤認識,突破“兩型”試驗必然享受優惠政策的傳統觀念,樹立“先行先試”就是國家給予的最大優惠政策,就有利於湖南搶抓機遇的觀念;引導人們糾正“簡化論”和“限製論”的片麵認識,突破那種認為“兩型”建設就是節能減排、勢必與加快經濟發展難以兼顧的傳統觀念,樹立“兩型”建設與經濟發展雙贏的觀念;引導人們糾正“超前論”的錯誤認識,突破湖南是一個農業大省或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就無法進行“兩型”建設的傳統觀念,樹立科學跨越、“彎道超車”的觀念,等等。

通過多方引導,與“兩型”建設相關的理念迅速在各個方麵、各個層次傳播開來,深入到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推動“兩型”建設最為深層的強大動力。

3、綠色發展是“兩型社會”建設的本質特征

綠色發展是“兩型社會”建設的本質特征,重點是環境保護,同時包括生活方式及人類社會基礎理念、重要結構等各個方麵的轉變。在這方麵,湖南的主要探索是:

以高度負責的態度保護湖南的青山綠水

在確定“兩型”目標的過程中,省領導曾經說,如果為了搞工業化,結果水是臭的,空氣是汙濁的,患病的人增多了,子孫後代會罵我們的!湖南的可持續發展,確實是有代價,但這種代價是必要的,不能讓後人說我們前人太笨了。

確定“兩型”目標後,省領導更加重視湖南的環境保護。

在長株潭三市交接處,有一個規劃區麵積522.87平方公裏的“綠心”。在這個區域內,丘陵與盆地交錯,田園與湖泊、青山交織,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基底。保護好這裏的生態環境,對長株潭三市景觀美化、氣候調節、城市熱島效應有效緩解、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隔離淨化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兩型”建設以來,省領導特別珍愛這顆“綠心”,嚴令誰也不能亂動。2010年9月,精心編製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這個規劃,將長株潭生態綠心地區的功能定位為:長株潭公共生態服務客廳、城市群生活空間建設樣板、國家“兩型”社區建設示範區。要求建立嚴格的項目準入製度,嚴禁生態綠心地區被快速擴張的普通城建所蠶食。規劃將綠心建設成為“生態文明樣板區、湖湘文化展示區、‘兩型社會’創新窗口、城鄉統籌試驗平台”,最終打造成具有國際品質的都市生態綠心。

在省領導的強調和帶動下,各市、各示範區(片)的規劃都高度重視保護生態環境,都把生態建設擺在特別突出的地位。

加大節能減排力度

以實施節能減排在線監測管理為突破口,深入開展“萬家企業節能行動”,逐步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提高重點用能企業能源管理水平。積極促進建築、交通、商業、民用等領域的節能推廣。加強清潔生產、低碳技術等節能減排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發、引進和應用。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和環境影響評價,嚴格控製新建高耗能、高汙染項目,把環評審批和環保“三同時”製度作為企業登記成立的前置條件。加大淘汰落後產能的力度,實行環境汙染末位淘汰,每年淘汰關閉一批嚴重排汙設施和落後生產工藝、設備。

突出抓好重點區域、領域的環境治理

著力抓好6個國家級和24個省級循環經濟試點,積極探索排汙權、碳排放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大力開發和應用低碳技術,把長株潭建設成循環經濟城市群。加強水資源管理,加快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綜合利用。按照洞庭湖綜合治理規劃和方案,統籌推進水利配套、生態修複、控源截汙等工程,保持湖區水域麵積,提高湖區水體質量。加大對湘、資、沅、澧等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加強兩岸生態和涉江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流域性汙染聯防聯治機製,突出重大汙染區域整治。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打造“綠色湖南”

在全社會培育弘揚生態文明理念,發展綠色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綠色湖南”。繼續實施生態林工程,紮實抓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統籌推進城鄉綠化,提高森林碳彙功能。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大對生態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源、生態敏感區的保護力度。研究建立生態補償標準體係和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的長效機製。以環保、生態、綠色為主題,開展“宜居城市”、“宜居城鎮”、“宜居村莊”創建活動,在全省建設一批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人民群眾充滿幸福感的宜居城市、城鎮和村莊,使湖南成為中部乃至全國最適宜居住的地區。

4、人本發展是“兩型社會”建設的根本宗旨

“兩型社會”建設,歸根結底是為了人民,歸根結底要依靠人民,人本發展是“兩型”建設的根本宗旨和根本途徑,重點是改善民生和培養、開發人才,同時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麵。在這方麵,湖南的主要探索是:

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低收入群體收入,實施以中低收入者為重點的增收計劃,努力培育“橄欖型”社會結構。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製和支付保障機製,促進企業職工工資特別是一線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建立低收入居民生活補貼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的聯動機製。

推進就業、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民生工程。加大社會建設力度,改革公共服務體製機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進“全民創業”計劃,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認真落實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實施方案,鞏固完善基本醫療保障製度,健全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係。加快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係,積極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麵。做好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安全生產和救災應急等工作,穩定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進一步實施教育強省、文化強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深入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等專項重點計劃,積極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人才資源。統籌抓好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突出抓好創新型人才、實用型人才培養,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製,為人才成才提供良好服務,在全社會營造關心人才、愛護人才、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把長株潭打造成湖南人才高地,努力造就新的湖湘人才群,不斷開創湖南人才輩出的新局麵。

“四化兩型”發展模式,最終要體現為優化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人本發展,湖南“兩型社會”建設頭三年所出現的經濟繁榮、生態優化、社會和諧的喜人變化,從根本上說,就是努力實現優化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人本發展的結果,要取得更大的成果,必須進一步深入實現優化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人本發展。

湖南“兩型社會”建設三年來的實質性突破和各個方麵的重大進展,讓人們對湖南的發展充滿新的期盼。2010年8月17日的《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人民日報赴湖南采訪組撰寫的大型調研報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搶占新一輪發展製高點——湖南釋放“後發力量”》。報告開篇這樣熱情洋溢地寫道:

為什麼是湖南?

3年前,中部的湖南,沒有過硬的經濟基礎,卻承擔起改革先行者的角色——國務院批準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一天,是2007年12月14日。

3年後,還是湖南。

2010年8月2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全國率先通過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決定》,確定“以建設‘兩型社會’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方向和目標”,爭取率先建成“兩型社會”,爭當科學發展排頭兵。

“兩型社會”,不再隻是長株潭城市群的“區域夢想”,將成為湖南全省人民實實在在的未來生活。

重大的曆史使命,重大的曆史機遇,重大的現實挑戰。

“兩型”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湖南先行先試、敢闖敢試、邊幹邊試,釋放出巨大的“後發力量”,駛上綠色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