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了百年的起起落落、風吹雨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再一次散發出其燦爛輝煌的恒久魅力。數千年來,中國文學如一條清流在曆史的峽穀中流淌,成為傳統文化最美的組成部分,成為傳承民族文化的血脈和紐帶。小說是其中重要的一支,那些曆代傳誦、膾炙人口的佳篇雋章,象是串串明珠,給後人留下無盡的遐想和樂趣。古人曾說:“三分文章七分讀。”可見他們對於誦讀的重視。小說是以塑造人物為中心,通過特定的時代背景中的矛盾衝突展開情節,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體。不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小說都不是最早產生的獨立文體,但它以其容量大,反映社會現實深廣,故事情節性強,人物形象性強,相比於其他文學樣式,在其發展過程中有後來居上的派頭。本著弘揚和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為廣大讀者提供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糧這一宗旨,我們邀請和組織眾多專家、學者,通力合作,完成了這部《中國曆代小說賞讀》。
中國小說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可以上溯到上古神話和曆史傳說,這些可以說是我國誌怪小說的源頭,如保存神話最多的《山海經》中的《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小說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了令人興奮的局麵。這個時期,不僅作品的數量多,內容也非常豐富,可以分為誌怪小說和軼事小說兩類。重要的誌怪小說有托名東方朔著的《神異經》,王嘉的《拾遺記》、幹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幽明錄》等,其中幹寶的《搜神記》成就最高,堪稱魏晉南北朝誌怪小說的壓卷之作,其中的《幹將莫邪》、《韓憑夫婦》、《宋定伯捉鬼》、《李寄斬蛇》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著名的軼事小說有《西京雜記》、《世說新語》、《笑林》等,其中當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為最高成就的代表,本書對其中的名篇皆有收錄。小說發展到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流傳下來的作品也非常可觀,主要散見於《太平廣記》、《太平禦覽》等典籍中,著名的傳奇作品如《柳毅傳》、《枕中記》、《霍小玉傳》、《虯髯客傳》、《昆侖奴》等本書中皆有收錄。到宋代,傳奇繼續發展,也產生了一些令人稱道的名篇佳作。宋元時期,隨著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話本,這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件大事。明代馮夢龍的“三言”和淩蒙初的“二拍”,對話本進行了收藏整理。宋元話本小說在題材、體裁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後世小說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小說發展到明代,通俗小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產生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紅樓夢》等世界級名著。在長篇小說繁榮的同時,短篇小說也得到發展,產生了不少藝術精品,其中最有名的是蒲鬆齡的《聊齋誌異》。
晚清時期,伴隨著小說創作的繁榮,小說創作的理論出現空前盛況,不僅有力地推動了改良派和革命派小說創作的發展,而且也直接開啟了五四時期新小說理論的誕生。到現代,更湧現了一批小說家和不朽的名篇,不僅為大家廣為推崇,許多還被拍成電影搬上了銀幕,成為經典之作。
本書的編纂兼顧藝術性、思想性和可讀性,兼顧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題材的作品。除原文外,還包括“作者簡介”、“題解”、“譯文”、“賞讀”、“曆史掌故咀英”、“經典故事溫讀”、“精彩語彙輯錄”、“曆代名家評點”等部分,多層次、多角度地對作品進行解析,以幫助讀者更好地欣賞誦讀。書中還配有精美圖片,與文字內容交相輝映,力求做到賞心悅目。我們真誠希望本書能對讀者在文學欣賞、寫作技巧、曆史知識、人性感悟等方麵有所助益。本書是一部集體成果,雖幾經增刪修訂,錯訛疏漏恐怕還是難免。限於篇幅,遺珠之憾也一定存在。誠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為盼。
本書編委會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