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大學學的是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所學的知識與當前的工業化、機械化、專業化、數控化緊密相連,他的實習也是在著名的“常工”完成的——這是一個在機械製造領域有著較大影響力的企業。近五個月的實習期間,把專業要點都檢驗了,基本上可以獨立操作相關設備,而且還發現了機器運行中的一次故障,為企業挽回了至少150萬元的損失,受到實習單位的表彰。他的同學和帶隊實習老師都對他刮目相看,沒想到平時一聲不吭、成績並不特別突出的羅明,竟然還有“聽音識故障”的本領。羅明隻好笑笑說,哪有那本事啊,我隻不過是覺得聽著運行聲音別扭,給帶我的師傅說了說,然後師傅發現了問題所在而已。雖然他是這麼解釋的,但同學們還是把他的“功績”很快傳開了。
羅明是第一屆擴招的大學生,當年畢業的學生比往年陡增了約三分之一;在大學生就業製度改革,已經基本上取消“分配”製度的情況下,大學生“過剩”、“不好就業”成了很多人口中的話題,但在羅明看來都是偽命題,隻要放得下身段、沉得下心思,隻要自己有一技之長、有真本領,願意到一線去、願意到西北地區去、願意到艱苦的地方去、願意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哪有不好就業的?關鍵是看個人是不是認真學了、是不是有一顆通過就業來實現自我人生價值、體現個人造福於社會的心。倘若上大學天天混日子、抄作業、突擊應付考試,或許能“蒙”一個畢業證,但在實打實的工作麵前就會現原形,自然用人單位不會養懶人閑人;倘若讀完大學,還總想著要到環境舒適、壓力不大、收入很好的單位,甚至以工作不理想為由恬不知恥地要父母個供養,那就是丟了大學生的臉。
羅明所學的這個專業就業還是不錯的,他的好多師兄師姐都進了徐工、上汽、一汽以及軍工企業,收入不菲。但他打心裏並不喜歡這個專業,盡管他的專業成績在同屆的兩個班中可以排到前20名,多次獲得二、三等獎學金,還獲得過徐工設立的專項獎學金,可他就是喜歡舞文弄墨,喜歡與活的人打交道,喜歡寫點東西,喜歡文字被變成鉛字的感覺。從大二開始,他就成為《西州學院報》通訊員、西州學院文學社的成員,學院各種學生活動、重大會議和慶典活動,總少不了羅明的影子,《西州學院報》上時不時有羅明的名字。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羅明心中的記者形象,他想到了在北約導彈襲擊我駐南聯盟大使館中犧牲的占地記者邵雲環、許杏虎、朱穎,他想到了在訪過加利、穆巴拉克、阿拉法特、拉賓、佩雷斯、沙龍、曼德拉等著名領袖的戰地記者唐師曾,想到了那些穿行在無人區生死線記錄我邊防、海防巡邏官兵捍衛國土完整壯舉的記者……羅明從大三開始,就暗暗下決心,要把入職新聞媒體作為自己就業的唯一選擇,就算不能書寫整個世界也要書寫自己心中的世界。與專業有關的招聘會從來不參加,與他關係要好的學院輔導員推薦了皇城一個知名企業的工作,解決皇城戶口指標,還有購買低價集資房的機會,這是多少大學生趨之若鶩、求之不得的,但羅明不假思索地謝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