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偉
《悠悠回鄉情》是一部描述和表現回族民俗與文化的著作,其作者丁一波先生是寧夏平羅人,土生土長的回族知識分子,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回族民俗與回族文化的發掘、整理與研究。我與他相識,始於80年代,那時由於共同的愛好與興趣,常有機會在一起探討一些問題,他對我而言,既師且友。十幾年過去了,丁一波先生把他在回族民俗與文化領域的開墾之作彙成一書,取名為《悠悠回鄉情》,又囑我為其作序。有感於他為人為文的嚴謹與質樸,也源於我對回族民俗與文化的偏愛,便忙中偷閑,欣然命筆。
回族是我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千百年來,回族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和各族人民同生存、共命運,友好相處,親如兄弟。回族的風俗文化,因其民族的形成特點,既有對阿拉伯風俗的傳承,也有對中國各民族風俗的吸取。在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上,既恪守與保留民族個性的原則性,又有入鄉隨俗的靈活性。因此,中國回族的風俗盡管曆經千百年,盡管流動在眾民族的風俗之中,但仍顯示出鮮明的回族特色。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民俗文化學的興趣FI益高漲,在各種學科領域中,民俗文化學的成果常常被引用或論及,在經濟文化建設實踐中,民俗文化也愈來愈受到重視,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民俗文化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中長期積累、創造的一種影響最廣泛,最深遠而又相對穩定的文化類型,對人們的思維和行為具有一定的規範作用。回族民俗文化近年來發展很快,出現了一批成果,成為人們認識和了解回族及其發展變化的窗口,也成為促進回族經濟文化發展的有力手段。這是令人高興和振奮的。現在《悠悠回鄉情》又將出版,這的確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利用工作之餘,我研讀了這部散發著濃鬱風情的《悠悠回鄉情》,深感這部作品的親切、誠摯和樸實,字裏行間都透釋著一種熟悉而清新的畫麵與圖景。作品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回族人民的風俗人情,縱橫捭闔,談古論今,尋根究底,情趣盎然。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知識,而且透過這些日常耳聞目睹的民間習俗,使人進一步認識了回族的社會生活和民族特點,也從中感受到回族人民前進的步履聲。收入《悠悠回鄉情》中的作品共有116篇,23萬字,大都是在各種報刊上發表過的文章,其中一些我早已拜讀過,現在重讀,更油然生起一種親切之感。據我記憶,集子中的一些篇章曾多次被轉載或獲獎,如《竹片沿絲巧作琴》、《穿孔泥簫發美聲》、《祛病延齡話枸杞》等,這些作品寫得意趣盎然、情真意切,讀來令人感動,成為宣傳回族和寧夏的重要作品。盡管《悠悠回鄉情》隻收了作者的部分作品,但從中已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審美取向以及文風和語言方麵等的特點。對民俗文化的研究持之以恒是需要一種精神的,其間還包含著作者對本民族的理解和認識,滲透著作者的曆史使命感和責任感,還需具備耐得住寂寞、冷靜對待事業的品性,在這一點上,作者是無愧的。
還需要一提的是,丁一波先生不但自己十幾年來孜孜不倦地在回族民俗文化學的高山上跋涉,而且他的兒子丁超也子承父業,對回族民俗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且出手不凡,有許多好篇章問世,引起人們關注,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父子兩人互相切磋,互相研討,共同耕耘,在寧夏民俗研究領域被傳為佳話,現在呈現於讀者麵前的這部集子,便是他們父子兩人經年不息的心血結晶。在此,我祝願更多的人關心回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也祝願通過民俗文化的發展使人們了解、認識和關心回族與寧夏的發展與進步。是為序。
1999年11月24日
(本文作者係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