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精神對於20世紀中國文學的價值意義已為學界所共識。新時期,競相論說的啟蒙話語曾經是令人振奮的時代強音,但很快的,各種強烈質疑和嚴厲詰問的聲音甚囂塵上,啟蒙在中國內地交上了“華蓋運”。新時期文學和啟蒙價值都是學界早已熟稔卻又纏繞不清的話題,不斷言說又無法窮盡其意義。啟蒙對於新時期文化語境中的知識分子,既形成了強大的壓力,又具有巨大的磁力。麵對汗牛充棟的關於啟蒙研究的論述,強烈的學術期待和急於突破的現實困難共存並置。無論是充滿熱情的推崇還是言辭激烈的拒斥,都可能存在著在新時期啟蒙思潮簡單化的傾向,或是忽略了曆史背景,或是泛化了啟蒙概念,或是忽視了啟蒙價值的精神變異。新時期啟蒙話語充滿了學術陷阱,又不斷地刺激研究者進行學術探險,使你皓首窮經,冥思苦想,又使你魂牽夢縈,難以釋懷,其間甘苦自知。
麵對龐大又複雜的世紀命題,在很長時間中我感覺自己一直在邊緣徘徊,閱讀了大量的哲學、曆史學和文化學層麵的中外啟蒙研究論述,還是無法樹立足夠的學術自信。確定了在文學本體層麵展開新時期文學啟蒙價值的探討後,我才發現啟蒙文學的審美形態吸納了啟蒙精神哲理化的特質,並不是對普泛化的啟蒙概念的簡單挪用。啟蒙敘事既吸收了啟蒙的精神內涵,又依循文學規律通過體驗和想象進行再創造,從而形成了契合啟蒙理念的敘事模式、情節結構、主題意象和形象類型,構成了啟蒙敘事的獨特審美形態,這是將啟蒙話語設限於文學領域後才獲得的新發現。而文學實踐的探討對於深化和細化啟蒙價值理念是最富說服力的,也是20世紀中國文學在吸收西方文化後極富創造性的成就。這些文學創作實績在概念化和抽象化的宏觀研究視野中易被遮蔽和忽略。思路打開後,真有種欣喜若狂的感覺,我意識到可能找到了打開天窗的一條縫,通過縫隙向外透射著一道微弱的“理性之光”。
回想當初選擇這個論題,確有些初生牛犢的味道,可能是導師吳秀明教授“博士論文就要選難題”的一句話,無意間激發了我的勇氣。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在開題報告時,在進入論文寫作過程中,甚至在博士論文答辯後,我都時時地感受到壓力的存在,幾乎每一小步進展都需要突破困難才能獲得。從2001年到2006年,完成博士論文後又完成博士後出站報告,才總算基本完成論題的框架搭建,畢竟,關於20世紀中國啟蒙文學的經驗和教訓是具有重要曆史意義和學術價值的命題。好多次,很想放棄這種艱澀的思考,這種學術的“折磨”,所幸有師友的勉力支持,才有了拙著的麵世。
書稿即將付梓之際,我內心充滿了欣悅還有些許的酸澀。當初自己在懵懂中定下選題時,兒子蒙昧未開,如今他已經好像饒有興趣地問:“什麼是啟蒙?”以他的年齡,問得太早了。杭州和蘇州,是中國兩個美麗又充滿了美妙傳說的城市,我曾經匆忙往返於被譽為天堂的城市之間,麵對著新時期文學,解不開啟蒙這個心結。
應該說,在學術道路上,我很幸運。仙逝的碩士導師鄭擇魁教授給予我如父的恩澤,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給我留下了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博士生導師吳秀明老師,他的問題意識,他的當下立場,他的認真,他的低調,時刻都在影響著我的思考和研究。這個論題的完成凝結了他大量的心血,從選題、寫作、修改、完稿,都是在與他的溝通、交流中逐步完善的。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他的學術關懷和人生指導,讓我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朱棟霖老師及時的點撥讓我繼續深入地完成本論題研究。在蘇州大學文學院做博士後研究期間,他的鼓勵讓我可以從容地思考,得出自己的創見。南京大學的董健老師對論文提出過許多富有建設性的建議,使我受益匪淺。本書的完成還承蒙南京大學張光芒老師,華東師範大學陸曉光老師,河南大學孫先科老師,蘇州大學王堯老師、湯哲聲老師,另外還有許多師友同學不遺餘力的支持,在此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陳力君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