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概況

本章專述西充的建置沿革、縣情簡介,縱談西充名人名勝,並以《紀信故裏賦》概括紀信故裏的輝煌曆史與錦繡山川,以及西充忠義之鄉、將相故裏的英雄兒女的豐功偉業。特意繪製了清末西充城池圖和西充名勝古跡分布示意圖。

建置沿革

西充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生息在此。夏禹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屬梁州,殷商與西周時期並入雍州,東周時屬巴國,秦屬巴郡閬中縣。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冬十月。為彰顯紀信“誑楚安漢”之功,在紀信家鄉置安漢縣,西充隸屬其內。隋朝遷晉城縣於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分南充、晉安(今南部)、鹽亭諸縣地,設置西充縣。因境內有西充山,且原有西充國縣舊名,又處於果州之西北,故取名西充縣。西充置縣後隸屬果州,曆五代、兩宋及元、明、清諸朝,均未變更縣名。先後隨果州隸屬劍南道、山南西道,以後又隸屬南充郡。宋朝時期,先後實行路、州、府、縣製,西充隨果州隸屬西川路、川陝路、梓州路、潼川路、順慶路、成都衛、順慶府、川北道、嘉陵道。元朝時期,實行行省製,西充隨順慶府隸屬陝西四川行中書省、四川道廉訪司。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西充省入南充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複置。明朝時期,西充隨順慶府隸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朝時期,西充隸屬四川省順慶府和川北道順慶府。民國時期,西充隨順慶府先後隸屬川北道、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西充原有據德、高陽、西厚、恩化、豐樂、太安、西充、在城8裏,裏編10甲。清宣統朝置東、南、西、北4路,轄40場鎮。民國23年設東、南、西、北、中正5區,次年改為3區。至民國26年,全縣共3區、32聯保、492保、5018甲。民國29年,實行新縣製,全縣分為5個指導區、32鄉鎮、601保、6017甲。1949年12月14日,西充解放。西充解放後,仍置西充縣,先後隸屬川北行署南充專區、四川省南充專區、南充地區,現在隸屬南充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西充分為城關、太平、義中、金鳳4個區,轄32個鄉鎮。1961年,全縣共設6個區、47個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建鄉。改革開放後,形成現在15個鎮、29個鄉的行政區劃至今。

縣情簡介

西充縣位於四川中偏北部,麵積1108平方公裏,轄44個鄉鎮,總人口72萬。西充曆史悠久,隋移晉城縣於此,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西充縣,建縣已有1390餘年曆史,因治內有西充山和地處古充國縣之西,故名西充。西充人文薈萃,先後孕育了誑楚安漢的漢將軍紀信,三國碩儒譙周,保路運動領袖羅倫和民盟創始人、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張瀾等先賢誌士。惟妙惟肖的剪紙、獨樹一幟的書法、別開生麵的“板凳龍”,以及豐富多彩的館藏珍寶文物,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1958年,西充縣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文化縣,現已正式批準為“中國忠義文化之鄉”。

西充旅遊資源豐富,地處三國文化遊和閬中古城遊重要節點。境內有五山之雄、五溪之秀、四河兩湖之壯、八景四洞之奇;有文廟、肅王廟,以及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殉難地鳳凰山、漢將軍紀信故裏碑等古跡;更有百福寺森林公園、青龍湖風景區、萬年山禪林寺、張瀾故居、紀信廣場、蓮花湖等眾多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西充生態環境良好,氣候溫和,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2℃,森林覆蓋率達40%,升鍾水庫灌溉麵達80%,是“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之一。西充交通區位優越,國道212線縱貫全境,建設中的廣南、巴南、成德南、遂巴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成渝南兩小時經濟圈”的重要節點,距南充市區僅30公裏。西充產業特色鮮明,是著名的柑橘之鄉、絲綢之鄉、煙花爆竹之鄉和國家級麻竹、辣椒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優質海椒“二荊條”獲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中華名果“西鳳臍橙”、“充國香桃”享譽省內外。

近年來,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圍繞生態經濟強縣建設的發展戰略和打造中國西部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新型工業快速崛起地、中國西部鄉村旅遊目的地目標,奮力攻堅,超常推進,全縣呈現出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穩步推進、新型工業快速崛起、商貿流通日趨活躍、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麵。目前,有機食品基地建設效益凸顯,被上海世博會授予“低碳中國行品牌建設中國西部有機食品基地縣”,榮獲全省“三農”工作先進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先進縣;南充經濟開發區多扶食品產業園,成功躋身省重點培育的成長型特色產業園區行列,基本形成農產品精深加工、絲紡服裝、機械製造等產業集群;九龍湖景區綜合開發、張瀾故居4A級景區開發、中國有機生態循環第一村等重大旅遊項目有序推進,鄉村旅遊強勢開篇;北部新城區開發加快推進,“南西輸水”、“兩河治理”、垃圾處理場、汙水處理廠等重大項目相繼竣工並投入使用,城市品位不斷提升。

偉大實踐譜寫時代華章,宏偉藍圖激發奮進動力。西充這片宜居宜業的魅力之地,正向著生態經濟強縣目標闊步邁進!不遠的將來,一個更加生態、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諧的幸福西充必將展現在世人麵前!

淺談西充名人名勝 李榮普

西充山川俊秀,人傑地靈,環城皆山,兩溪繞城,山光水色無限美,頗有山城水鄉之風情。其地東連南充,南接蓬溪,西鄰鹽亭,北毗南部,漢為安漢縣及充國縣地,隋移晉城縣於此,唐建西充縣,迄今已有1390餘年。境內丘巒起伏,溝渠交錯,地勢中高周低,形若傘蓋,常有伏旱秋澇之災。四大河流,分布四陲,瑩若玉帶,滋潤萬物。東有李家河,由李橋而下關文;南有西充河,由木角而流蓮池;西有龍灘河,由雙鳳而逝車龍;北有寶馬河,由義和而奔中南。其地有南岷、歲堂、化鳳、萬年、鳳凰五山之雄;有西溪、虹溪、海棠、象溪、洴溪五溪之秀;有將軍神宇、鳳嶺朝陽、南岷仙境、百福禪關、龍池法雨、虹橋桂月、錦水棠風、處士草堂八景之美;有仙女洞、太虛洞、龍洞、琴洞諸洞之奇。古堡古寨,星羅棋布,六裏三鋪,車水馬龍。人們常說鍾靈毓秀,山河美好,能產生優秀的人物。自漢至清,西充湧現出紀、譙、侯、何、王、徐、馬、李、趙、黃十大名門望族。自從紀信捐生救主,王雲為國喪生,侯瑱統兵靖亂,李乾德忠勇殉節,這裏被譽為“忠義之鄉”,稱紀信與王雲的紫岩故鄉,為“忠義文化發源地”。自從這裏出了四位宰相、八大將軍,又被譽為“將相故裏”。英烈人物,名垂青史,豐功偉業,百世流芳。昔日紅苕國,今成魚米鄉,旱澇之災絕跡,二湖(青龍湖與蓮花湖)勝過二溪(虹溪與象溪)。

一、名人軼事

西充的名人燦若繁星,文臣武將,代不乏人,忠烈之士,層出不窮。在外做官的人,盡皆清正廉明;致仕還鄉的人,依然關愛百姓。曆代西充知縣,每多清官廉吏,政績顯著;曆代名人來遊,詠頌了很多詩文,誌載碑刻,流傳至今。

1.忠義之鄉世代忠良

西充稱“忠義之鄉”,源於漢初紀信。當時楚霸王項羽圍漢王劉邦於滎陽,謀士張良無妙計,將軍樊噲無良策,隻有坐以待斃。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紀信將軍挺身而出,代替漢王去送死,假意投降而誑楚。劉邦乘隙出逃,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劉邦逝世,呂後專權,大封諸呂為王,呂產為相,呂祿為將。呂後剛逝,諸呂欲謀篡逆,紀信之子紀通,協助有職無權的陳平丞相、周勃太尉,持節假傳少帝聖旨,逼迫呂祿交出兵權,一舉平息了諸呂叛亂。故後人讚頌紀信父子道:“乘車誑楚策勳奇,佐祖安劉更有兒。”到了北宋晚期,西充紫岩地方,又出了王霽和王雲兄弟。時金兵攻太原,宋欽宗命王霽統兵解圍,王霽戰死沙場。欽宗又命王雲隨康王趙構赴金議和,剛走到磁州,磁人阻止康王北上,誤殺王雲。金兵攻破京城,欽宗被俘,趙構建立南宋,追諡王雲為觀文殿學士。故後人評論說:“紀信之死,開漢室之基業;王雲之死,助南宋之中興。”

西充的英雄兒女們,皆以紀信將軍為榜樣,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前赴後繼,不怕犧牲。南北朝時期的梁國侯瑱將軍,率兵追殺叛臣侯景於鬆江,抗禦齊魏入侵,南征北戰,屢建奇功,積勞成疾,病逝途中。明武宗正德年間,西充高陽裏(今西充紫岩鄉境內)人馬驤,護駕土木堡,被瓦剌軍擊破,英宗被俘,他亦戰死。他與紀信、王雲同鄉,都是為國捐軀的英雄。明末清初,張獻忠之亂,西充死的文武官員更多,南明兵部尚書李乾德,被劉文秀逼殺於嘉定月波驛;致仕還鄉的李完禦史,被張獻忠的西充縣令高淩雲殺害。衡陽知縣張鵬翼、青陽知縣龐昌映、青神教官馬國駿、守備陳好德等人,帶領軍民守護城池,被張獻忠攻破,殉節而死。還有很多節烈之士,為國捐軀,死於戰事的人,更是難以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