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語言學中的比較和對比
黃樹先 王麗媛
摘要 一種語言當然也可以研究,但是很困難。我們主張應該對語言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才能看出語言的共性和獨特之處。比較有兩種,一種是曆史比較,一種是類型學的比較。一般的看法,這兩種比較有本質的差異。我們讚成把這兩種比較有機融合起來,使語言的研究更為寬廣。
關鍵詞 語言比較;曆史比較;類型學比較
曆史語言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對有親屬關係的語言進行比較,以期追溯語言的曆史,探討語言的早期麵貌。我們認為,除了這種比較外,我們還應該借助類型學的方法和成果,來指導我們的研究,檢驗我們的研究結果。本文認為比較和對比應該是曆史語言學的兩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曆史比較法可以推測曆史上某些語言可能存在什麼樣的狀態,而類型學則可以檢驗哪些推測符合語言學一般原理,是合理的,哪些是違背語言規則的,是不合理的。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把語言分成共時和曆時,語言的研究大體上也分為共時語言學和曆時語言學[1]。一般的學者都認為共時語言學研究語言的某個平麵,比如現代漢語的描寫和分析。這種研究不涉及語言各個成分的曆史和來源。曆時語言學研究語言的發展和演變,探討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
我們還可以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對比來研究語言,這就是比較語言學。有親屬關係語言的比較和沒有親屬關係的語言的比較,其性質是不一樣的。這兩種方法主要的分歧應該是研究的旨趣有差異。法國比較語言學家梅耶曾說過:“進行比較工作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從比較中揭示普遍的規律,一種是從比較中找出曆史的情況。這兩個類型的比較都是正當的,可又是完全不同的。”[2]梅耶指出這兩種研究方法的差異是有意義的。但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這兩種方法有共同的地方,這就是“比較”。兩種比較各有其研究的旨趣,我們在語言研究中,可以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
一、比較和對比:相互補充
傳統的看法,對比和比較是兩種性質完全不一樣的研究學科或者叫思路。在比較語言學中,許多學者也不大會想到要運用對比的方法和研究成果。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裏,這兩個學科很少能夠交叉。
羅曼·雅柯布森很早就意識到,這兩種比較方法是應該相互補充的。他在《類型研究及其對曆史比較語言學的貢獻》一文中對這兩種方法進行了分析,然後引用格林伯格的觀點,認為語言類型學可以幫助曆史語言學,“我們的預測力,因為在一個共時係統裏,一些發展是很可能的,一些不大可能,一些可以排除掉”[3]。根據這個觀點,雅柯布森進一步申述:“語言的重建狀態與類型學發現的一般規則發生衝突,就會使重建出現問題。”[3]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運用類型學發現的語言學一般規律來檢驗重建的成果。
國內一些學者也有意識地運用類型學的方法和成果來檢驗漢語的重建。潘悟雲教授對上古漢語語音的元音構擬進行了評述[4]。
高本漢的上古音有15個元音[5],董同龢20個[6],李方桂4個[7],王力6個[8]。潘悟雲先生認為,有兩個原因造成了上古漢語元音的差異。一是對上古韻部的認識不同,高本漢等人認為,上古漢語一個韻部有不同的主元音。後來的學者,如王力、李方桂等先生則認為,一個韻部主元音應該是相同的。第二,是對於從上古到中古的語音演變有不同的看法。
高本漢的元音係統i隻作介音,不是主元音,這不符合自然語言特點;後元音多於前元音。
潘悟雲教授對上述幾家的構擬進行了評說:
1.構擬的音係是否符合語言的普遍現象;
2.構擬的音係與親屬語言的實際音係是否接近;
3.構擬的元音在整個韻母係統中的配置是否勻稱;
4.擬音是否能夠滿意地解釋諧聲、通假、異讀和音變;
5.與親屬語同源詞的語音比較是否貼切。
這五條標準,第一是語言的對比(語言類型學),第二、五是親屬語言的比較,其餘兩條是語言內部的證明。
潘悟雲先生在“構擬的音係是否符合語言的普遍現象”裏說:
John Crothers對Standford Phology Archiving Project所收集的209種語言材料作過統計,其中最多的是五元音係統:i、e、a、u、o,共55種。鄭張尚芳的6元音係統占第二位,共29種。李方桂所擬的4元音係統占第七位,共9種。而沒有一種語言是王力構擬的那種元音係統。
在自然語言中元音i普遍存在,它與a、u構成最穩固的元音三角形。但王力的係統中沒有i,高本漢係統中i僅出現於介音,都不符合普遍現象。
人類發音器官後舌位的活動範圍比前舌位小,所以後元音數一般不會超過前元音數,但是高本漢的係統中,後元音比前元音多,後元音高低等級竟分為5個,這在自然語言中是很少見的。
語音的變化會使語言的對稱結構受到破壞,比較古老的語言中,音係排列一般是整齊、對稱的。高本漢和王力的係統顯然不符合這個原則[4]。
二、漢藏語係語言的幾個特點
運用比較可以發現語言的普遍規律,這些普遍規律可以檢驗我們重建的語言的早期形式。原始漢藏語係的麵貌,必須通過曆史比較才能建立起來。這些通過曆史法建立起來的特點,必須借助類型學的比較法來檢驗後,才能判斷這些成果是否合理。
王力先生《漢語史稿》“漢語的親屬”一節,總結了漢藏語係的特點。認為“這些共同點決不是偶然的” [9]26。王力先生的漢藏語係分類是把漢藏語係分為漢台語群和藏緬語群。
語音方麵,漢藏語係的共同點,王力先生歸納了兩條:
“第一,聲調作為音位的組成因素,這是漢藏語係的一大特點……在漢藏語係裏,可以說所有的語言都具備聲調;絕大多數的語言具備辨義的聲調。……這種和漢語一致的情況,絕對不是偶然的。”
“第二,大多數語言具有m,n韻尾,並且還有p,t,k韻尾和它們作十分整齊的配合。這個格局是和古代漢語相符合的,也是和現代漢語某些方言(粵方言,閩北方言,閩南方言,客家方言)相符合的。”[9]26。
語法方麵,王力先生也歸納了兩條:
“第一,大部分的詞以單音節的詞根為基礎,這是漢藏語係被稱為單音節語或詞根語的由來。這並不妨礙這些語言具有許多複音詞,並且還繼續向複音的道路上發展。但是,這些語言仍舊有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的形尾和詞頭詞尾都不夠豐富,用來構詞的詞素絕大多數是單音節。”(按:這隱含另一個特點:漢藏語係缺少形態)
“第二,單位名詞(量詞)也是漢藏語係特征之一。大部分的漢藏語係語言(特別是漢台語群)都具有單位名詞。” [9]27
根據王力先生的表述,我們可以概括為:
1.漢藏語係以單音節詞根為主;
2.漢藏語係有聲調;
3.漢藏語係缺少形態;
4.大部分的漢藏語係語言(特別是漢台語群)都具有單位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