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買書、藏書,是我業餘生活的一大癖好。為看書,常能挑燈夜戰,天明不覺曉,雙眼似紅桃;為買書,節食縮食已成為我的自覺意識;為藏書,拆紙箱做書匣,剪被麵做書皮,動了很多心思,以前所為,都不及我這次不惜花去近一個月薪金買了一套《菜根譚》之後。書一買到手,我便急不可待地翻開前言閱讀:“《菜根譚》不過是明代文人小品的一種,……它的確不同凡響,雖無深奧的哲理,也無華美的詞藻,卻體現了中國幾千年的一種人文精神。由於人類似《菜根譚》的語錄、小品在中國曆史文籍中所在多有,因此我們將之彙攏起來,以《菜根譚》領銜,故名之《菜根譚》。簡言之《菜根譚》則代表著讀書人的處世哲學,應世方法和生活態度。”啊,這就是《菜根譚》,我未忘記為了弄清“菜根譚”三個字是典故還是書,曾使我害了一段時間的相思病。
那是我小學快畢業的時候,有一句“文韜武略菜根譚”的詩,難煞了我,當時我隻有一本掉了封皮的《新華字典》,通過查字典,對文韜武略有了理解,卻怎麼也查不到對“菜根譚”三個字的解釋,請教老校長,說是書名。是書名?為什麼書取這種名,我大惑不解,農家孩子沒見到《辭海》、《詞源》之類的高檔書,更何況聞所未聞的《菜根譚》,隻是認為一定是一部好書,不然怎麼與文韜武略並列成詩呢。我憑整句詩的字麵理解,菜根譚可能是有關生活的書,能文能武又會生活,豈不是人生最大滿足嗎。當時立誓,如有這種書賣,我將不惜一切買到手,幾十年前的願望,今天實現了,能不高興。難怪不久前,我一位帶“長”的朋友來看我,見我案頭放了一部《菜根譚》的書,他關心地說:“你工作這麼忙,怎麼還研究起烹調技術來了”。我很理解他地答道:“在家沒地位,學一點會過日子的本領。”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我更加珍愛這套裝幀精美,文圖並茂的智囊之書,琢磨著怎樣藏它,我用別人裝璜住房剩下的邊角餘料,設計製做了一個外觀似寶璽的書箱,刷上光潔如鏡的棗紅漆,上層放《菜根譚》書一套,下層置短劍一把,毛筆一支,在形式上對文韜武略作了物化表述。看著這個書箱,我想了很多,璽是權力的象征,而權力的大小,權位的高低應該是一個人文或武的不同程度的外化。《菜根譚》告訴人們“當你身處廟堂之上的時候,不會因發跡而躊躇滿誌,意態驕人,因為你心裏有山林之誌,隨時準備浪跡江湖,作個安閑適意的漁耕樵農,當你身為布衣之時,也不會因時運不濟而怨天憂人,即使天生我才終得用,也樂得垂釣陵台悠哉遊哉。”
寶璽式的書箱及箱內所藏之書、劍、筆構成了有一定蘊含的喻意,給人以警示:“在許多情形下,繞道而行才是最近的路,一味地走直線,結果是離目標越來越遠。”它還告訴人們:“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中有一股韌勁,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任何艱難險阻都能被以柔克剛地化解”;又告誡“生活講求居安思危,在巔峰時想到低穀,在滿盈時想到虧損,不說‘滿話’,不做過份之事,留得餘地,以便回轉,從而既避免了由盛轉衰時而起落動蕩的焦慮心態,更使自己免於山窮水盡的窘境。反過來,身處逆境的人們可以看淡泊自處的明鑒,培養自家達觀安貧的身心。”中國人的行路指南和處世哲學盡收書中,讓你去細細研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