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譯序(1 / 2)

在我們麵前擺著的這本小書,包括從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夫的文學評論集《普通讀者》及其續編當中選譯出的文章。

維吉尼亞·吳爾夫1882年生於倫敦的一個書香之家。她的父親萊斯利·斯蒂芬(1832~1904)是英國19世紀後半期“維多利亞時代”的一位著名的評論家和傳記家,曾主編《國家名人傳記大辭典》。維吉尼亞姊妹兄弟四人。他們長到應該上學的年齡,她父親囿於重男輕女的俗見,隻把她的兩個兄弟送到公立學校讀書,然後進入劍橋大學深造,而維吉尼亞和她姐姐範尼薩隻能留在家裏由父母教讀。——對於這一件事,維吉尼亞一輩子心裏怨恨,由此滋生出她的強烈的女權主義思想。不過,她的家庭條件優裕,從父母那裏接受了關於拉丁文、法文、曆史、數學等等基本常識之後,她就在父親的藏書宏富的書房裏自由自在地廣泛閱讀,為她一生的文學事業奠定了學識基礎。此外,她的父親和當時許多名流學者、作家都有來往,她從小耳濡目染,眼界也自不同一般。維吉尼亞天分很高,但身體不好,且有精神病的底子。1895年,她母親去世,她的精神病第一次發作。1904年,她父親去世,她的精神病再次發作,且在痛苦中曾企圖自殺。此後,她家遷居於倫敦的布盧姆斯伯裏區(在大英博物館附近)。約從1906年起,她的兄弟在劍橋結識的朋友們不斷到他們家聚會討論文藝、學術問題,形成了一個文學中心。這些人後來被稱為“布盧姆斯伯裏集團”,其中包括一批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傳記家和其他方麵的學者,維吉尼亞和範尼薩也和他們結為好友。在他們當中有一個劍橋畢業的青年學者倫納德·吳爾夫在1912年和維吉尼亞結了婚。倫納德並非顯赫人物,用維吉尼亞的話說,他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猶太人”。但他性格善良忠厚,對妻子非常體貼,看出她的文學天才,盡一切力量鼓勵支持她的創作活動,為維吉尼亞的文學事業做了大量的“後勤工作”。婚後,她的精神病又大發作一次,且又企圖自殺。在她病愈之後,倫納德買了一架印刷機,為了讓妻子調劑精神、穩定情緒,二人學習排字、印刷技術,嚐試著印了兩本小書。印出後銷路尚好,還賺了一點兒錢。於是,吳爾夫夫婦於1917年開辦起一個荷加斯出版社。在此以前,維吉尼亞從1904年起就開始寫作投稿,1915年還出版過一部小說《出航》。現在,有了自己的出版社,此後她寫的書便都由荷加斯出版社出版,不必求人,還出了一些新近作者的作品,如T.S.艾略特的詩,K.曼斯菲爾德和E.M.福斯特的小說,等等。維吉尼亞·吳爾夫的主要文學成就在於小說——她是“意識流”文學的開創者之一,這方麵的小說代表作有《雅各的房間》(1921)、《黛洛維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海浪》(1931)等書。在小說創作之餘,她還寫了大量的文學評論,收入《普通讀者》(1925)和《普通讀者二集》(1932)等書之中。此外,她還寫有傳記和女權問題論著《自己的房間》(1929)、《三個基尼》(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