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為紀念中國人民對外廣播事業創建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成立65周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編輯出版了一套四卷本的《輝煌·創新·發展》叢書。《遠方的回聲》是這套叢書的第三冊。

65年前,在延安清涼山的兩孔窯洞中,新華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前身)傳出了中國對外廣播的第一聲,開創了中國對外廣播事業的先河;從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在北京複興門外的廣播大樓,國際台經曆了數十年的平穩發展時期;1997年5月,新大樓開始啟用,標誌著國際台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光陰荏苒,彈指一揮間,國際台迎來了自己的65歲華誕。65年來,國際台秉承“向世界介紹中國,向中國介紹世界,向世界報道世界”的宗旨,通過電波在世界五大洲傳遞著中國的聲音,延續著與聽眾跨越時空的友誼。

進入新世紀,國際台的各項事業發展迅速。互聯網的興起,給傳統的國際廣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國際台開始從傳統媒體向綜合性現代媒體轉變;傳播方式從短波擴展到中波、調頻,以及互聯網在線廣播的結合;我們與聽眾的交流方式,也從鴻雁傳書發展到網上互動。網絡為廣大聽眾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縮短了電台與聽眾的距離,使彼此的交流更為快捷、及時。人們也許很難想像,1950年初,日語部收到的第一封聽眾來信,由東京經過新加坡、香港輾轉數月才寄達;而如今,通過神奇的互聯網,輕輕一點鼠標,轉瞬之間,我們即可實現與聽眾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甚至與聽眾在MSN網聊。顯然,互聯網這種新的傳播方式吸引著更多的年輕聽眾,也改變著我們的聽眾構成,他們在網上演繹著與國際台的故事。

五年來,國際台的聽眾工作也取得了新的飛躍,聽眾來信呈現跨越式的快速增長。2001年,聽眾來信為917158封;2002年聽眾來信突破百萬,達到1175096封;2003年聽眾來信邁入150萬大關,為1503851封;2004年繼續攀升至1823817封;2005年創曆史新高,達到2176863封。

五年來,國際台海外聽眾俱樂部發展迅速,遍及世界五大洲的57個國家,總數達3615個。它們都以收聽國際台廣播,了解中國,開展與中國的友好活動為宗旨,積極擴大國際台在海外的影響。

國際台的海外聽眾遍及全世界,發生在聽眾身上的感人故事俯拾皆是,本書選取的聽眾故事,隻是滄海一粟,卻讓人為之感動、落淚,並且銘記在心。在這些聽眾中,既有耄耋老人,也有青春少年;既有政府高官,也有普通百姓;既有大學教授,也有體力勞動者……他們都對國際台、對中國懷有濃濃的情和深深的愛,通過廣播和網絡,時刻關注著國際台,關注著中國。他們把自己視作國際台的一員,為國際台的發展積極建言,花費了不少精力、心血和資金。孟加拉國聽眾吉魯是中孟“友誼獎”獲得者,他將國際台的聽眾工作視為人生事業的一部分。紹立夫眼盲心亮、積極教村民學漢語、宣傳中國。伊斯邁爾專門請人把BBC、VOA等多家國際電台的孟加拉語廣播節目錄製成錄音帶,親自帶到北京供孟加拉語部參考;日本的原田桂子、長島敬一等聽眾,省吃儉用、為中國的“希望工程”捐資助學和修建學校。神宮寺夫婦為日語部培訓女播音員,提供一切生活費用;在巴西,聽眾賽吉奧撰寫《我眼中的中國》一書宣傳中國和CRI。蜜蓮身居日本卻始終心向北京,她想像著許多年後,還能夠每天收聽CRI廣播,把所知道的關於中國的一切講給孫子聽;英國議員比爾·索基爾德森獲得知識競賽特等獎回國後,加強國際台與當地中國社區的密切聯係,推動雙方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美國聽眾安德莉夫婦懷揣一顆中國心,收養中國女孩後對國際台和中國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此外,還有為國際台越南語部工作人員一針一線親手編織圍巾的潘氏學;熱心幫助國際台開展聽眾工作的巴基斯坦老人阿傑姆爾和埃及資深聽眾薩布裏·塔拉比亞;創辦《中國之友》網站,幫助宣傳中國和CRI的羅馬尼亞聽眾馬裏烏斯;一心想做“中國女孩”的土耳其聽眾費麗茲;全家都是國際台義務宣傳員的斯裏蘭卡聽眾哈布;將祖孫三代珍藏的、與新中國同齡的泰米爾詩集獻給國際台的印度聽眾亞那塞哈爾;以及僅有初中文化卻費盡心血完成近300頁知識競賽答卷的越南聽眾、三輪車夫宏叔……

正如聽眾所說,“尋找就能發現”,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美,存在著感人的故事。聽眾通過電波和網絡,尋找著中國,發現了國際台;我們則通過電波和網絡,尋找著聽眾,發現了友誼。海外聽眾與國際台的故事還會不斷地延續、升華、傳播,不斷地激勵著中國的國際廣播工作者,而廣大聽眾的積極關心和大力支持,也將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黨組成員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 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