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南坪彈唱(附:琵琶彈唱)
南坪彈唱過去稱為“曲子”或“小調”,上世紀50年代初曾稱“南坪民歌”。1987年《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四川卷》編輯部在南坪召開編纂工作會議時,廣泛征求縣文教局、縣文化館及當地群眾意見,正式定為今名。
南坪彈唱係當地群眾自娛性的演唱活動。主要流行於四川的南坪縣城關鎮、雙河區、玉瓦區及鬆潘縣城關至鎮江關的岷江河穀地區。南坪彈唱係清代甘肅、陝西的移民將其家鄉的音調帶入南坪而形成。其音樂分“背工調”、“花調”兩類。演唱時以當地特製的琵琶(狀如柳葉、七品三弦)、小三弦、四葉瓦、瓷盤、瓷碗等伴奏。
南坪彈唱因是群眾自娛性活動,故無專業藝人,亦無嚴格的師承關係,口耳相授,世代相傳,在當地幾乎人人會唱,流傳至今。到清光緒年間曾有一米姓夫婦以此賣藝謀生,輾轉於漢中、重慶、成都等地。上世紀20年代出現一位半職業藝人白鳳雲。白鳳雲去世後,一位盲人左寶代以此為業,為人演唱獲取一定報酬。
新中國成立後,阿壩州音樂工作者率先收集、整理,並於1953年出版了《南坪民歌》一書;同時,將《采花》的曲調填入新詞《盼紅軍》傳唱開來。1956年白鳳雲等四人赴成都參加四川省民歌會演。演唱了《采花》《南橋汲水》等曲目,引起了音樂界、曲藝界的重視。至此,南坪彈唱這一藝術形式得以在大範圍內流傳。南坪彈唱現仍為當地群眾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但已無專業藝人。
南坪彈唱音樂分背工調、花調兩類。其唱腔結構、演唱風格、伴奏樂器均不相同。
背工調,又名月(越)調。現存曲目十五段,曲牌十餘支,然能叫出曲牌名稱的僅有七支。唱詞多為長短句,有敘事與代言兩種文體。音樂結構為聯曲體與單曲體兩種。單曲體為一支曲牌反複演唱多段唱詞。聯曲體的曲牌連綴方式有二:一是以某一支曲牌作首尾,中間插入其他曲牌;二是根據內容需要選用數支曲牌相連。
背工調的演唱男聲均用假嗓,當地稱為“高腔”。與之相對的本嗓則稱為“平腔”。
背工調伴奏樂器主要用小三弦、四葉瓦、瓷碗(以竹筷敲擊)等。
花調,現存曲目六十餘段,多為一詞一曲,隻少數曲目套用相同的曲調,係單曲體結構。唱詞常按數序排列:五(五更)、十(十繡、十勸、十杯酒等)、十二(十二月、十二將、十二賢等)。句式以七言居多,五言次之。唱詞一韻到底或分段換韻。
花調的演唱亦有“高腔”、“平調”之分。“高腔”多用於男聲,“平調”則男女皆可用。
花調伴奏樂器有南坪琵琶、瓷碟、馬鈴、犁鏵片等。南坪琵琶是當地自製樂器,呈柳葉形,三弦七品,內弦與中弦弦距較近,為同度,與外弦構成五度關係。常用弦式有“6-3”與“5-2”兩種。左手中指不按弦,故有“會彈不會彈,中指不壓弦”之藝諺。右手有彈、挑、掃及滾奏等指法,橫抱撥彈。
南坪彈唱無論“背工調”、“花調”均采用隨腔伴奏手法。以“”為常用的節奏型。前奏與間奏的長度有一定的隨意性,同一曲調多次反複時其間奏長短亦不一樣。目前彈小三弦的人較少,故演唱背工調時亦常用花調的伴奏樂器。
附:琵琶彈唱
上世紀50年代後,南坪彈唱傳入內地,引起了音樂界與曲藝界的重視,一些文藝團體將其搬上舞台。四川省歌劇舞劇院、四川省曲藝團先後演出了《采花》《祖國處處花如海》《關王廟》等曲目。逐步改用了普通琵琶(四弦琵琶),並增加了揚琴、二胡等樂器。這種新的演唱形式被命名為“琵琶彈唱”。此後,成都、重慶、自貢等地的曲藝團、隊紛紛仿效,創作演唱了大量的曲目,但其音樂則逐步離開了南坪彈唱本身固有的曲調,廣泛采用了四川民歌、川劇、四川清音、四川揚琴等曲調。故此曲種的基本曲調、演唱風格十分多樣,至今未形成統一規範的具有特點的基本曲調。
琵琶彈唱係受南坪彈唱之啟示影響而形成的一個發展還不完備的新興曲種,故其音樂構成、素材來源及演出形式、伴奏樂器配置頗為複雜多樣,但演員自彈琵琶則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