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四川揚琴(3 / 3)

票友(業餘愛好者)對於四川揚琴的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四川揚琴分省調與州調。省調流傳在以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平原,1931年由慈惠堂藝徒何永清(盲人)帶至重慶;州調分布於川南及川東、川北部分地區。省調所在的成都一帶票友很多;而州調幾乎沒有職業藝人。在四川許多地方都有票友組織,僅在成都一地就有陶冶琴社、六合琴社、超弦琴社、友聲雅集社、新興雅集琴社、郵聲琴社、嚶友票社……川東地區則有重慶蜀雅琴劇社、合川重新揚琴社等。票友一般社會地位較高,並有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他們幫助藝人撰寫或修訂曲本,為藝人講解唱詞典故、分析角色心理,做到恰如其分地表現角色,塑造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一些票友“下海”成為職業藝人,藝術 上均有所造詣。

上世紀30年代起,陸續湧現出一批造詣較高的揚琴藝人,如成都的李德才、葉南章、張大章、洪鳳慈、劉鬆柏等即為個中翹楚。

新中國成立之後,各地曲藝團、隊多有四川揚琴這個曲種,並相繼招收了學員。以後成都市戲劇學校曲藝班、四川省川劇學校曲藝班、四川省舞蹈學校曲藝班均設有四川揚琴專業。過去四川揚琴無女性藝人,新中國成立後始有女性學員專習旦角。

1962年11月,由四川省文化局等單位在成都組織了四川揚琴演唱大會,曆時17天,老、中、青三代藝人登台獻藝。並有川劇藝人客串,引起社會各界廣泛注意。1982年2月22-3月15日,在重慶山城曲藝場舉辦揚琴大會,除本市揚琴演員外,還特邀省曲藝團著名揚琴大師李德才及市川劇院著名演員李家敏、楊肇西、蔡如雷等人參加。

1986年,成都市東城區曲藝團赴法國巴黎參加秋季藝術節。這是四川揚琴第一次走出國門。

四川揚琴的傳統曲目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有三百餘段。其中尤以“三國”故事為多,且較連貫和完整。其他根據民間故事、戲曲小說改編移植的亦不少。新中國成立後創作了不少新作品,如《嘉陵江上紅旗飄》《急浪丹紅》《鐵窗訓子》《鳳求凰》《十裏長街送總理》《浣花夫人保成都》等。

新中國成立後,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社會團體、藝術院校著手整理四川揚琴傳統曲目。成都市文化局編印了《四川揚琴詞本彙編》《四川揚琴唱腔選集》;中國音協成都分會(今四川音協)編、蕭前林記錄整理的《四川揚琴音樂》一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川音樂學院、西南師大音樂係記錄了不少曲譜,並編入講義列為教材。

四川揚琴音樂分省調和州調。

省調分大調和月調。

大調又名反調,其宮音是月調的徴音。大調係板腔體,有主體唱腔[一字][緊中慢][快一字][二流][三板][大腔];輔助唱腔[垛子](亦稱垛板)、[襄陽垛子];專用唱腔[滿江紅][春色嬌][昆腔]等。主體唱腔與輔助唱腔均有男腔與女腔([襄陽垛子]無女腔),二者同宮異腔,男女腔都有甜皮與苦皮,藝人稱為回甜與犯苦。

月調又名正調,係聯曲體。有曲牌[月頭][月尾][奪子][平板][金紐絲][銀紐絲][疊斷橋][背工]等十餘支。

此外,尚有隻奏不唱用於烘托氣氛的器樂曲牌,藝人稱為牌子的[將軍令][小開門][八譜][南慶宮][哭皇天]等數支。

州調因全係玩票,新中國成立後票社解體,票友相繼作古,已難了解全貌。流傳在瀘州一帶的州調,當地稱為“中和(河)調”。有兩位票友於新中國成立後“下海”,其音樂相對完整,中和調係板腔體,有[清板][一字][四字調][二流][三板][簡大腔][全大腔][中十字]等(州調無“七眼板”)。男女同宮同腔,有苦皮與甜皮之分。

新中國成立前,四川揚琴無女性藝人,女角由男性反串,因此演唱女角者無論唱或說均用假嗓。男角是真假嗓結合。男角有小生、武生、老生、老旦、淨(藝人稱“大麵”)發聲方麵都要求各具特色。女腔有特殊的潤腔手法——哈哈腔。

四川揚琴均由演唱者各執樂器伴奏。以五人組合為常見,擊揚琴者前排居中,小三弦在其左側;鼓、板、梆子由一人司職居其右;後排二人:京胡與二胡。新創作的曲目,樂器有所增加,一般增加大提琴、竹笛、琵琶等。

“揚琴”為“四川揚琴”的主要伴奏樂器,過去通行的“兩排七橋”揚琴,現均被“四排轉調”揚琴所代替,因此在演奏手法、風格特色等方麵有所發展,亦有所喪失,這是一個值得認真對待和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