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曲種簡說
作為民間藝術之一的四川曲藝,以其曆史悠久,蘊藏豐厚,曲種眾多,音樂、曲目十分豐富等特點著稱於世,曆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廣大群眾,尤其是平民百姓,通過聽書、聽曲不僅獲得藝術的享受,更獲得各種知識。正如清人何剛德在《客座偶談》中所談:“京中茶館唱大鼓書,多講演義,走卒販夫無人不知三國……無論南北,則談吐間皆演義也。”六對山人(楊燮)在《錦城竹枝詞百首》中亦說:“婦女亦談分鼎事,多從曲部與傳奇。”中國廣大婦女在封建社會中是沒有地位的,封建統治者曆來倡導“女子無才便是德”,剝奪了她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權利。然而她們卻在勞作之餘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魏、蜀、吳三分天下之事,她們的這些知識絕大部分是從聽書、聽曲中得來。可見曲藝(包括地方戲曲)浸淫之廣,入人心之深。
四川曲藝曲種十分豐富,現存的曲種即有四川清音、四川揚琴、四川竹琴、評書……及上世紀50年代雖已消亡,但有大量資料存世的四川善書(聖諭)等16種之多,這在全國是比較少見的。
同時,在其發展過程中,時不時出現一些新的曲藝演唱形式。如上個世紀,雅安地區曲藝藝人創作並演唱的“板子彈唱”,成都某工廠工人曲藝愛好者創作演唱的“四川快書”以及在“文革”中流行一時的“對口詞”、“多口詞”、“鑼鼓快板”、“三句半”等。但由於諸多原因,這些形式均未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推廣,都未形成成熟的、獨立的曲藝曲種,流行一時便銷聲匿跡而成為曆史(廣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