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鳳凰涅(2 / 3)

1952年5月,在成都市文教局的領導和幫助下,成都曲藝藝人第一個集體組織——“成都市實驗書場”誕生了。首批參加人員有:車輻、李德才、吳遐林、劉遜、黃文康、郭敬之、卓琴癡、李明清、喻祥欽、裴墨痕、蓋蘭芳、陳朝祥、羅秀瓊、揭先秀、鄒忠新、婁外樓、戴質齋、曾炳昆共18人。負責人陳朝祥。給每人發了一枚長方形(5×1.4cm)的金屬證章,證章上七個紅色行草字“成都市實驗書場”。初始在人民商場內曲藝場開展演出活動,後遷至總府街五月文化社(後為成都市群眾藝術館)繼續進行日常演出。

同年9月,重慶曲藝隊成立,隊長孫巧麟,秘書王燕成,在“人民樂園”開展演出活動。

1953年2月,今四川省曲藝團的前身——西南人民廣播電台曲藝組成立。組長李義芳,由李德才、黃如初、陳仲書、黃德君、蕭順瑜、王華德、羅俊、周爾康、熊子良、何克純等曲藝演員組成(撤區後並入四川人民廣播電台)。

1954年,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曲藝隊成立,主要演員有王永梭、牛德增、王澤堂等。

1957年,以原成都市第一實驗書場為基礎的“成都市曲藝隊”正式成立,李月秋任隊長,鄒忠新任副隊長。此後,成都、重慶各市區及周邊郊縣亦先後成立了規模不一的曲藝隊、組。

此外,宜賓、瀘州、自貢、內江、綿陽、德陽、樂山、萬縣、涪陵、達縣等地市、縣均先後建立了形式各異、規模不等的曲藝隊、組。可以說,此時曲藝團隊基本上遍布全川。這些曲藝團隊活躍在四川的城市、鄉村、工廠、學校、軍營……成為文化戰線上的一支“輕騎兵”,四川曲藝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蓬勃發展的時期。

第二節 四川曲藝說輝煌

20世紀50年代,隨著全川各地人民政府的建立,文化工作逐步走上正軌。當時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十分重視民間藝術,對四川曲藝采取了一係列保護發展的積極措施,在全川各地修建或改建曲藝書場,組建曲藝團、隊,並納入各地文化(文教)局的直接領導。黨和國家領導人更是非常重視文化工作,1951年鄧小平同誌便為“重慶市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親筆寫了如下題詞:

人民,特別是工農群眾需要更多的與他們有切身聯係的為他們樂見樂聞的作品。

鄧小平 敬題

同時,於1950年10月、1953年2月先後召開了“西南區戲曲曲藝工作座談會”、“四川省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舉行了“西南地區第一次戲曲觀摩會演大會”、“四川省第一屆民間藝術觀摩會演”等活動。上述活動均有曲藝藝人參加,並帶去了不少優秀傳統及現代曲(書)目在大會演出,全麵展示了四川曲藝的藝術風采及藝人嶄新的精神麵貌,這對於提高曲藝藝人的思想覺悟及曲藝藝術水平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全國性的各種大型活動及一些代表國家的活動均有四川曲藝界的演員積極參加。

1952年12月,四川曲藝演員李德才、車輻、鄒忠新、肖湘泉、李明山、李少華、張誌鳳等人參加第二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到朝鮮前線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慰問演出。李德才為戰士們演奏了他根據四川揚琴傳統器樂曲牌改編的揚琴曲《百萬雄師下江南》,受到戰士們的熱烈歡迎。

接著1953年3月,又有王永梭、張寶箴、黃德君、羅俊、刁吉安、周玉麟、馮治國、周鳳瓊等曲藝演員參加第三屆赴朝慰問演出。同年10月,李月秋、熊青雲、傅萬才、李少華、何濤等曲藝演員再度赴朝,參加慰問演出。幾次赴朝,都出色地完成了慰問任務,受到領導和廣大誌願軍戰士的高度讚揚,應該說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四川曲藝是有功可記的。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國際交往增多,文化交流活動頻繁,獨具特色的中國曲藝、四川曲藝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1957年7月,北京的魏喜奎,四川的李月秋、熊青雲(琴師)等曲藝演唱家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和平友誼聯歡節,李月秋演唱了四川清音傳統小調曲目《小放風箏》《憶我郎》《青葉》榮獲金質獎章。這是四川曲藝第一次走出國門,登上國際藝壇,為祖國爭得了榮譽,為四川曲藝爭了光。

由此,中國曲藝、四川曲藝更為世界矚目。曾多次到中國、到四川成都的“日本中國曲藝鑒賞團”發起人岡本文彌先生,於1987年9月率領“第七次日本中國曲藝鑒賞團”來我國訪問了上海、成都、蘇州。於23日至25日在成都期間,觀看了四川省曲藝團、成都市曲藝團的演出,回日本後,在座談會上,岡本文彌先生談他對中國曲藝藝術的感受時說:“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訪問中國,在各地聽了品種多樣的曲藝,其動人的魅力,令人極為興奮。從那以後到現在,我為中國的曲藝所激勵、所寬慰,成為我生活的寄托,使我晚年精神飽滿。”

另一位團員吉川良和先生說:“這次,我有幸第一次參加中國曲藝鑒賞團,在成都有機會聽了鄒忠新(金錢板)、謝惠仁(竹琴)、徐述(揚琴)熱情而又韻味深長的說唱,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接觸四川首屈一指的優雅的揚琴、清音這些情感豐富的曲藝,體會到中國曲藝的深奧程度。中國是曲藝的寶庫,至今保存著豐富多彩的曲藝,並且很好地保存下來,我接觸到這樣至高的曲藝藝術,才深切地理解‘百聽不厭’這句話的含義。 ”

團員永井啟夫也興奮地說:“在成都聽曲藝,比如《黑虎緣》《香蓮闖宮》(引者按,此係四川揚琴傳統曲目)等等,我發現,男女演員相對說唱時,兩人幾乎都沒有眨眼睛。睜著大大的眼睛,不時把視線送給對方,對方立即接著說唱。用眼睛來表演,來歌唱角色的心情,我認為是四川曲藝的特色。”並且提出“為了讓日本的專家和觀眾看到這種眼神,我希望實現四川曲藝來日演出”的要求。①

看來,這位日本朋友不僅聽得認真,觀察細微,而且基本懂得了“坐地傳情”這一曲藝藝術審美準則。

1982年3月,“全國曲藝優秀節目(南方片)觀摩演出”在蘇州舉行時,來自美國達慕斯大學教授白素貞(中文名)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石清照(中文名)兩次邀請了四川曲藝代表團的熊炬、徐述、傅兵、程梓賢、包德賓、沈伐等人座談。在座談會上,石清照教授用非常流利的中國話說:“我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係教中國文學。先對大鼓發生興趣,進而對中國曲藝很感興趣。對南方曲藝很想了解。1978年我去過四川,看過川戲,買過曲藝唱片,覺得四川川劇和曲藝很豐富。這次我又看了四川曲藝演出。四川曲藝蠻動聽!豐富多彩。”接著在觀看了沈伐演出的諧劇《賣膏藥》《趕汽車》後,很激動地說:“看了你們的諧劇,我也熱起來了!我也要寫諧劇,請白素貞來演……”由此足見四川曲藝的藝術魅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四川曲藝頻頻亮相海外,向各國朋友展示其迷人的風姿,架起和平、友誼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