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篇第10章 刮痧美容
一、刮痧的含義和作用機製
刮痧法就是利用邊緣滑潤的物體(即刮具),或手指,或針具在人體體表一定的特定刺激部位(皮部、經絡循行、穴位)施以反複的刮拭、捏提、揪擠、挑刺等手法,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狀瘀血(或出血)的刺激反應(痧痕),以達到疏通經絡、調節髒腑、扶正祛邪、排泄病毒、開竅醒神、驅除疾病的一種物理性外治療法。此法起源較早,早在唐朝,人們就用苧麻來刮治痧病,以後曆代有所發展。近幾年有人較係統地進行了整理,並已將此法用於美容治療和美容保健。
刮痧可以刺激皮部、經絡、穴位等特定部位,使皮下充血,毛細血管擴張,汗腺開泄,汗出通暢,穢濁的邪氣由體內宣泄,把阻滯經絡的病邪排除體外,使病變的髒腑、組織、器官得到充分營養,促進新陳代謝,氣血暢達,使全身陰陽平衡,髒腑功能恢複協調。
二、刮具與介質
1.常用刮具 目前醫療部門常用的刮具是動物角質刮板,如羚羊角、水牛角等,尤以水牛角常用,有市售成品。具體規格要根據刮拭的部位,製成不同的邊和弧度以及不同的厚薄、大小不一的刮板。在刮痧時,術者右手持刮板,在特定的部位上,邊蘸介質、邊刮抹,至皮膚出現“痧痕”(局部潮紅、紫紅或紫黑色瘀斑或小點狀紫紅色疹子)為度。
用手指代刮具。手指相對用力,做捏、擠、提、點、按等動作也是一種刮痧方式。撮痧法常用。
此外,還有木質、竹質、硬幣等也可以作為刮具。
2.介質 為減少刮痧時的阻力,避免皮膚擦傷和增強療效,施術時要選用適當的介質。
(1)液體:通常用冷開水、溫開水、白酒、植物油如芝麻油、菜籽油、
豆油、香油等。
(2)固體:常用的有凡士林、麵霜、板油等。
(3)藥劑:采用中藥提煉濃縮調配而成,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如當歸、
紅花、川芎、桃仁、乳香、沒藥等製成油劑具有活血化瘀之功用。
三、操作方法
1.術前準備
(1)放鬆:術前令患者休息10 min左右,做到身心放鬆。
(2)消毒:施術部位用熱毛巾擦洗幹淨,再進行常規消毒。刮具也要進行煮沸消毒、或高壓蒸汽消毒、或用1∶100苯紮溴銨溶液消毒。
(3)體位:根據治療部位采取舒適的體位,並盡量暴露於外。當病人疲勞
時,可以讓其做完一種體位的刮痧後,休息數分鍾後再進行刮治。
(4)選穴:選準穴位或經絡、皮部。不過,因刮痧的麵積寬,不致於像針灸時要求的那麼嚴,而是經、穴不離麵,在其中即可。但是也不能離之過偏。
2.操作方法與要求
(1)以右手拿刮具,靈活地運用腕力和臂力,切忌用蠻力。刮具的鈍緣於皮膚之間的角度以45°為宜,不可成推、削之勢。
(2)刮治時用力要均勻、適中,由輕到重(不可忽輕忽重),以能忍受為度。刮拭麵盡量拉長。
(3)刮痧時要順著一個方向刮,不要來回刮,皮下出現微紫紅或紫黑痧點、斑塊即可。
(4)對於疾病的治療一般都要一邊蘸取介質,一邊刮拭,邊蘸邊刮,直至出現痧痕。一般刮處皮膚呈現紫黑色時為病重,應多刮;如刮處皮膚鮮紅或不易刮出痧痕為病輕,應少刮。初次刮痧,不可強求出痧,不明顯也可以。
(5)保健刮痧多輕刮,可以不用介質。
(6)一般刮治數分鍾後,凡有病源之處,其體表刮拭皮膚會出現痧痕(紅紫或黑紫色的瘀點、瘀斑),刮出的痧痕一般3~7 d後才會消失。有痛感無痧痕則無病灶。在刮治2、3 d內刮拭部位仍會有痛感,這是正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