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十一、交響詩《羅馬的節日》(1 / 1)

第二節十一、交響詩《羅馬的節日》

[意] 雷斯庇基 曲

《羅馬的節日》是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名揚世界的“三羅馬交響詩”中的第三部(另外兩部是《羅馬的噴泉》、《羅馬的鬆樹》),完成於1928年。這部作品通過對意大利傳統節日的描繪,再現了羅馬城的節日盛況。作品分為四個“樂章”:一、競技場,二、大赦節,三、十月節,四、主顯節。四樂章之間,音樂連續不斷進行,古代、中世紀、文藝複興、現代四個不同的節日畫卷在音樂的進行中被一一展現在聽眾眼前。

第一樂章“競技場”

描繪了古羅馬時期競技場中舉行的人與獸的角鬥儀式。樂曲一開始就以一個激動人心而短小的引子,渲染了競技場緊張的氣氛。樂隊奏出了一個喧鬧的和聲來代表觀眾的歡呼和競技場中角鬥士命喪獸口的慘叫,接著三支小號一起奏響,仿佛宣告著競技活動的開始:

觀眾的呼喊和野獸的號角,伴隨著號角聲不斷將音樂推向高潮。突然,呼喊聲消逝了,號角聲也停止了,所有的人仿佛都被場上的一刻所吸引。一群奴隸邁著艱難的步伐進入了競技場,麵對著九死一生的命運,奴隸們齊聲唱起了絕望而虔誠的祈禱宗教歌曲:

歌聲斷斷續續,時而被管樂器所呈現的野獸咆哮嗦打斷,時而又被全體樂隊所呈現的觀眾狂熱的呼喊所淹沒。但是奴隸們的祈禱更加虔誠和熱烈,最後和周圍的喧囂融成了一片。第一樂章用獨特的音樂風格渲染了古羅馬時期兼具歡悅和血腥的競技活動。

第二樂章,“大赦節”

描繪的是中世紀時期,信奉天主教的信徒們從各地遠赴羅馬朝聖的情景。樂曲一開始,弦樂器的極弱音響模仿了疲憊不堪的信徒們拖拖遝遝的腳步聲,他們一邊走一邊唱著祈禱的歌謠,虔誠無比:

這支曲調在各種樂器上不斷反複,並在節拍、力度、速度上不斷地變化,猶如信徒們曆經千辛萬苦仍然不斷向著聖山前進。隨著音樂的推進,出現了一段讚美詩般的曲調,仿佛信徒終於攀上了俯瞰羅馬的馬裏奧山巔,羅馬的雄姿在他們充滿渴求和憧憬的眼中充滿了神聖的感召力量,大家齊聲唱起了頌歌:

遠處傳來羅馬教堂的鍾聲,心靈回歸平靜,音樂也漸漸沉寂下來。最後,圓號一個生動活潑的樂句暗示了下一個樂章的到來。

第三樂章“十月節”

描繪了文藝複興時期羅馬城堡裏的貴族們在葡萄豐收的十月節日進行的玩樂場麵。樂曲一開始,弦樂器和木管樂器就演奏了一個充滿激情的歡快樂句,渲染了節日氣氛:

小號和圓號交相輝映,仿佛遠處森林裏王公貴族們正在打獵。接下來是一首典雅的諧謔曲,在鼓鈴節奏的陪襯下,演奏出帶有滑稽感的笨拙舞曲,仿佛貴族們故作高雅但又拙劣的形象:

結束部分由兩個旋律片段塑造了一種溫柔而嫵媚的音樂形象。首先是曼陀林演奏的甜蜜的愛情歌曲:

在小提琴和圓號的連接之後,出現了獨奏小提琴演奏的一首浪漫溫柔的小夜曲:

兩支旋律交織發展,平靜地轉入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主顯節”

描繪的是現代的人民群眾在諾沃那廣場狂歡的畫麵。這段音樂色彩豔麗非常具有表現力,塑造了各種不同的音樂形象,充滿節日歡慶的氣氛。樂曲一開始,以低音單簧管演奏出了一首樸素的歌調,風格熱烈而健朗,帶有濃鬱的鄉村風味,為整個樂章的音樂奠定了基調:

樂曲的中間段由兩端歡快活潑的舞曲組成。首先是低音單簧管演奏出的具有意大利民間風格的薩爾塔列拉舞曲,速度很快,活躍熱烈:

接著小號奏出了一隻圓舞曲。這支圓舞曲中不時穿插進另一隻小號演奏的尖銳音響,模仿了狂歡的人群中一個醉漢東倒西歪的步伐。最後樂曲隨意地變換節拍,將薩拉塔列亞舞蹈旋律和醉漢的旋律融合在了一起,將音樂推至高潮,所有的人都開始了熱烈而近乎瘋狂的舞蹈:

樂曲最後出現了一個莊嚴而豪邁的段落,由弦樂器演奏,是根據“Lassatece passa,semo Romani!”這句意大利語的節奏型寫作的,意思是:“讓我們過去,我們是羅馬人!”:

這段音樂表現意大利人民堅定而激情的呼喊,充滿了民族自尊和自豪感。最後作曲家以堅定有力而富麗堂皇的旋律結束了整部交響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