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常用中藥(3 / 3)

【用法用量】煎服,9~30g,大劑量30~60g。

【注意事項】益氣補中宜炙用;其他方麵多生用。凡表實邪盛,內有積滯,陰虛陽亢,瘡瘍陽證實證等,均不宜用。

15.荊 芥

為唇形科植物荊芥的幹燥地上部分。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肝經。

【功效主治】①祛風解表。用於外感表證。本品辛散氣香,長於發表散風,且微溫不烈,藥性和緩,表寒表熱皆可用之。②透疹消瘡。本品輕揚透散,祛風止癢,宣散疹毒。用於麻疹不透、風疹瘙癢。常與蟬蛻、薄荷、防風等配伍。又本品散風解表,兼有消瘡之功,用於瘡瘍初起兼有表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

【注意事項】本品傷陰助火,故陰虛內熱者忌。本品氣味芳香,入湯劑不宜久煎。又荊芥發表散風、透疹、消瘡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16.金 銀 花

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紅腺忍冬、山銀花或毛花柱忍冬的幹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心、胃經。

【功效主治】①清熱解毒。本品甘寒,清熱解毒,散癰消腫,為治一切癰腫疔瘡陽證的要藥。用於癰腫疔瘡。本品既可單用,又可根據癰腫疔瘡之不同隨證配伍,如用治療瘡腫毒常與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同用。②疏散風熱。本品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經熱邪,適用於外感風熱,溫病初起。常與連翹、薄荷、牛蒡子等藥配伍,如《溫病條辨》之銀翹散。又本品善清心、胃熱毒,具透熱轉氣之功,用於治療溫熱病邪初入營分之證,常配伍水牛角、生地黃、黃連等藥,如《溫病條辨》之清營湯。

【用法用量】煎服,6~15g。

【注意事項】疏散風熱、清泄裏熱以生品為佳;熱毒血痢宜炒炭用之。脾胃虛寒及氣虛瘡瘍膿清者忌用。

17.蟬 蛻

為蟬科昆蟲黑蚱若蟲羽化後的蛻殼。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肝經。

【功效主治】①疏風散熱,利咽開音。本品甘寒清熱,質輕上浮,長於疏散肺經風熱,宣肺療啞。故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症見聲音嘶啞或咽喉腫痛者尤為適宜。②透疹。本品宣散透發,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用於風熱外束,麻疹不透,或風濕侵淫肌膚血脈之風疹瘙癢。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單味研末衝服。一般病症用量宜小;止痙則需大量。

【注意事項】《別錄》有“主婦人生子不下”的記載,故孕婦當慎用。

18.白 芷

為傘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幹燥根。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①解表散風。本品性質溫和,而以通竅止痛見長,宜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之症。②消腫排膿。本品能消腫排膿,散結止痛。用於瘡癰腫毒。此外,本品尚可用治皮膚風濕瘙癢及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陰虛血熱者忌服。

19.蒼 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術或北蒼術的幹燥根莖。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脾、胃、肝經。

【功效主治】①燥濕健脾。本品苦溫燥濕以祛濕濁,辛香健脾以和脾胃。用於濕滯中焦證。對濕阻中焦,脾失健運而致脘腹脹悶,嘔惡食少,吐瀉乏力,舌苔白膩等症,最為適宜。又因其辛散苦燥,長於祛濕,用治風濕痹證。以濕勝者尤宜。②祛風散寒。本品能發汗解表、勝濕,用於外感風寒挾濕之表證。若風寒濕邪襲表,而致惡寒發熱,頭身痛,無汗等,多與白芷、細辛等同用,如《局方》神術散。此外,本品尚能明目,用於夜盲症及眼目昏澀。可單用,或與羊肝、豬肝蒸煮同食。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注意事項】陰虛內熱、氣虛多汗者忌用。

20.板 藍 根

為十字科植物菘藍的幹燥根。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胃經。

【功效主治】①清熱解毒,利咽。本品苦寒,善於清解實熱火毒,更以解毒利咽散結見長。單用或配伍金銀花、荊芥等藥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發熱頭痛咽痛者。②涼血消腫。本品既善於清熱解毒,又具有涼血消腫之功,主治多種瘟疫熱毒之證,如溫毒發斑、痄腮、丹毒、癰腫瘡毒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注意事項】體虛而無實火熱毒者忌服,脾胃虛寒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