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帶狀皰疹(1 / 3)

第1章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劇烈疼痛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俗稱“蜘蛛瘡”。中醫稱本病為“纏腰龍”“蛇串瘡”“蛇窠瘡”“白蛇串”“火帶瘡”“蛇丹”等。

帶狀皰疹多發生於成年人,以沿身體單側感覺神經相應皮膚節段出現成簇的皰疹,且伴有局部神經明顯疼痛為主要特征。潛伏期難以確定,發疹前數日患者有局部皮膚刺痛、灼痛及瘙癢感,部分病例可有輕、中度發熱,伴乏力、頭痛症狀;頭眼部的帶狀皰疹在發疹前常出現劇痛。2~4日內開始發疹,皮疹的發展過程類似水痘。水皰分批發生,成簇狀,連接成片,簇間皮膚正常,在1~7日內沿周圍神經排列成帶狀。皮疹多限於身體一側,很少超過軀幹中線。5~8日後皰疹逐漸幹枯、結痂,脫痂後一般不留瘢痕,病程2~4周。帶狀皰疹發生部位以胸段肋間神經為最常見,約占60%,頸神經及三叉神經也可受累。該病能自愈,但若免疫功能低下,病毒可播散至全身各髒器,病死率高。神經痛為其顯著特點,兒童患者疼痛輕微,50歲以上患者病情重。輕病例可不出現皮膚損害,僅有節段神經痛,不易診斷。

1.龍膽瀉肝湯合二妙散

【藥物組成】龍膽草6g,梔子10g,黃芩10g,車前子10g,板藍根15g,蒼術10g,黃柏10g,澤瀉10g,當歸尾10g,生地黃15g,柴胡10g,川牛膝10g,甘草5g。

【隨症加減】氣滯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血瘀加丹參、桃仁,血熱加牡丹皮、赤芍;腑實便秘加生大黃;疼痛劇烈加全蠍、蜈蚣。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

【功  效】清瀉肝火、利濕解毒。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25例,服藥6~20劑,平均10劑,治愈22例(88%),好轉3例(12%)。

治驗:曾某,女,54歲。左側腰背部帶狀皰疹,經使用嗎啉胍(病毒靈)片,複合維生素B片等藥治療1周無好轉,患處皮膚呈燒灼樣疼痛,衣被觸之時疼痛難忍,納差,口幹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診為肝膽火盛,濕熱蘊結,外受邪毒引發,濕熱毒邪凝結,傷及脈絡。治宜清瀉肝火,利濕解毒。處方:龍膽草6g,黃芩10g,梔子10g,蒼術10g,黃柏10g,板藍根15g,澤瀉10g,車前子10g,生大黃9g(後下),當歸尾10g,生地黃15g,柴胡10g,川牛膝10g,甘草5g。服藥4劑後皰疹幹燥脫痂,但尚有疼痛,上方去板藍根、澤瀉、加丹參10g,桃仁10g,全蠍5g,蜈蚣1條,繼服6劑疼痛消失,隨診無複發。

【經驗心得】本病是由肝膽火盛,濕熱內蘊,外受邪毒,濕熱毒邪凝結傷及脈絡所致。方中龍膽草大苦大寒,上瀉肝膽實火,下清下焦濕熱,黃芩、梔子苦寒瀉火,蒼術、黃柏清熱燥濕,板藍根清熱解毒,澤瀉、車前子清熱利濕,使濕熱從水道排除,生地黃、當歸滋陰養血,柴胡引諸藥入肝膽經,牛膝引藥下行,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清瀉肝火,利濕解毒之功,皰疹得愈。後期加用丹參、桃仁活血化瘀,全蠍、蜈蚣搜風通絡止痛,效果明顯。

【方劑出處】黃振梅.龍膽瀉肝湯合二妙散加減治療帶狀皰疹.中國鄉村醫藥雜誌,2004,11(12):54

2.地芍蓮胡湯

【藥物組成】生地黃30~60g,白芍、丹參、半枝蓮各15~30g,延胡索、鬱金各12~20g,桃仁10~15g,生甘草3~6g。

【隨症加減】若火毒濕熱尚熾,酌加白花蛇舌草、大青葉、黃連;疼痛劇烈,不可觸摸,瘀滯征象明顯,酌加鱉甲、乳香、紅花;伴氣虛者加黨參、黃芪;伴血虛者加當歸、雞血藤;大便幹結者可酌加炒大黃、火麻仁;便溏納呆、胃脘痞脹不適者可酌加砂仁、厚樸、山藥、白術。

【治療方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3周為1個療程。若經1個療程治療後,痛勢明顯減輕,續治療程可改為每2日1劑(或每3日2劑),早、晚各服1次。

【功  效】化瘀滋陰、通絡止痛。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34例,治愈19例,有效1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8.3%。

治驗:肖某,男,67歲。1999年10月13日初診。患者1個月前左腰部患帶狀皰疹,經中西醫治療,皰疹幹枯結痂,患部仍劇痛麻木難忍,服藥不佳來診。症見病損區劇痛、麻木不仁,心煩少寐,舌紅苔黃少津,脈細數。以地芍蓮胡湯加減治之。處方:生地黃60g,白芍30g,丹參、半枝蓮各20g,延胡索、鬱金、桃仁各15g,黃連、生甘草各6g。服6劑後諸症大減,繼以上方略作加減,治療半月餘病愈停藥

【經驗心得】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多見於老年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醫學認為此類患者機體素虛,先天稟賦不足,兼之肝火妄動,濕毒內蘊,陰津耗劫,火毒濕熱瘀滯絡道,致肌筋失於濡養,脈絡失於通暢,故而產生疼痛和麻木等。本方重用生地黃滋陰生津,輔以白芍、丹參柔肝而和營。《神農本草經》謂地黃能“主傷中逐血痹”;《名醫別錄》稱地黃能“通血脈、利氣力”。白芍有較好的強壯、抗炎、鎮痛作用;丹參能改善微循環,增強病變局部之營養。三藥合用濡養肌筋,和營氣而利血脈。佐以桃仁、延胡索、鬱金、半枝蓮、生甘草活血化瘀,清解濕熱餘毒,行氣止痛。諸藥合用,陰滋筋濡,氣行瘀化,營暢絡通,疼痛麻木之候則自然消除。

【方劑出處】梁開發.地芍蓮胡湯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34例.中醫藥研究,2002,18(1):19

3.瓜蔞殼炎湯

【藥物組成】瓜蔞、生地黃、生石膏各30g,紅花、牡丹皮、赤芍、知母、金銀花、連翹、竹葉、甘草各10g。

【隨症加減】熱重舌苔黃厚者加黃芩、黃連各10g;濕重皮損有滲出液者加生薏苡仁、車前草各10g;,便秘者加大黃6g;發於顏麵者加菊花10g;發於胸脅者加柴胡10g。

【治療方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功  效】清肝泄熱、通絡止痛。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40例,治愈36例,顯效3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

治驗:袁某,男,28歲。1998年7月28日初診。3天前腰脅部有手掌大一片灼熱刺痛,繼而出現紅斑及成簇水皰,粟粒或黃豆大小不等,曾用中西藥治療效果不顯,前來就診。檢查腰部及胸部發紅有大小不等的水皰呈條帶狀分布,部分皮損糜爛、粘連。診為帶狀皰疹。治以清肝火,利濕熱。用瓜蔞殼炎湯加柴胡10g,每日1劑,水煎服。第2天局部燒灼刺痛消失,繼服前方3劑,第5天皮損全部消退痊愈。

【經驗心得】瓜蔞殼炎湯由《醫學心悟》中瓜蔞散和皮炎湯兩個方劑組成,瓜蔞散(瓜蔞、紅花、甘草)治肝氣燥急而脅痛,或發水皰。皮炎湯(生地黃、牡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金銀花、連翹、竹葉、甘草)治藥物性皮炎,接觸性皮炎。方中瓜蔞甘緩而潤,清熱散結,消癰腫瘡毒;石膏、知母清解肌熱;金銀花、連翹、竹葉、甘草清熱解毒;生地黃、牡丹皮清營涼血;紅花、赤芍活血通絡止痛。內服瓜蔞殼炎湯治療帶狀皰疹可平肝膽盛火,消內蘊濕熱,抗外感毒邪,化氣血凝結,通經絡阻滯,標本兼治,故療效較好。

【方劑出處】王希明.瓜蔞殼炎湯治療帶狀皰疹40例.實用中醫藥雜誌,2003,19(10):522

4.解毒通絡湯

【藥物組成】金銀花15g,連翹15g,板藍根20g,牡丹皮10g,柴胡10g,延胡索12g,赤芍10g,白芍30g,川楝子12g,生黃芪15g,生薏苡仁、熟薏苡仁各20g,甘草8g。

【隨症加減】熱毒盛加大青葉、黃芩;疼痛部位在胸脅加枳殼、鬱金;在頭頸麵部或上肢加菊花、白芷、桑枝;疼痛難忍重用白芍50g;兼氣虛者加黨參、山藥;兼陰虛者加玄參、生地黃;失眠者加酸棗仁、茯神;納穀欠佳者加麥芽、茯苓。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5日為1個療程。

【功  效】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28例,治愈11例,顯效9例,好轉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9%。

治驗:王某,女,70歲。2002年10月24日來診。右胸脅及背部皰疹,伴劇烈疼痛2周。曾口服阿昔洛韋片、布洛芬(芬必得)膠囊,靜滴利巴韋林(病毒唑),局部紅光理療等治療,症狀未改善,乃求中醫診治。患者疼痛呈灼熱、針刺、刀割樣,不能觸及,夜間不能入睡,納穀減退,二便尚調。查體:患處可見成簇密集性皰疹,小如米粒,大如綠豆,有的已破潰、滲出,有的已結痂。舌質偏紅,苔薄黃膩,脈象弦數。西醫診斷: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辨證:外受毒邪,內有肝膽鬱熱,而蘊結肌腠、經絡所致。藥用解毒通絡湯加茯苓15g,焦山楂、神曲各12g,枳殼10g,茯神15g,大青葉12g。服藥7劑,局部皰疹疼痛稍有緩解。又服用7劑,症狀明顯好轉。繼續隨症鞏固調治30劑後,症狀及疼痛消失而愈。隨訪至今未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