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行聲樂教學體係的建構——流行聲樂M教學法(1 / 3)

中國流行聲樂教學體係的建構——流行聲樂M教學法

付林

總論

從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大背景中,衡定流行(通俗)唱法發展、嬗變的曆程。我們以縱向的視角來進行觀照;用橫向的時序給以標界,鏈接呈現出這樣一條推進、提升的曆程軌跡:

從個體型、單一的感性模仿→群體性、多樣化的理性借鑒→集結式、多元化音樂學院專業學科的建構。

中國的流行(通俗)唱法,生發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最初對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地區、日本以及歐美流行唱法個體型、單一的感性模仿,至80年代中期,培訓中心(學習班)群體意識、多樣化的理性借鑒,步入90年代初期,國辦音樂學院及民辦藝術院校相繼成立了流行演唱專業,流行唱法正式步入我國高等教育藝術的殿堂。集結式、多元化音樂學院專業學科的建構,標誌著流行演唱學院派教學堂而皇之地昭示於世。

然而,流行唱法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歌唱藝術表現形式,其風格流派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定式。從西方流行音樂曆史中,你會看到鄉村、爵士、藍調、索爾、搖滾、R&B、Rap在演唱上的不同。而在中國,你會看到早期的周璿、白光以及後來的鄧麗君、蘇芮、崔健、劉歡、毛阿敏、韋唯、齊秦、王菲、田震、那英、張惠妹、李玟、陶喆、周傑倫等人在演唱上的發展與變化。如果從風格變化的意義上來講,音樂風格決定著演唱方式和方法。所以我們認為:流行聲樂演唱是不可以“科學統一”的,亦是不可以完全模式化的。

但是,就唱法本身而言,流行演唱聲線的原始聲態之本源,毫無質疑是返璞歸真於原始民間歌唱。由黑人民間歌唱而發展成西方爵士樂、靈歌、HipHop演唱;我國江南民間小調,形成了偶像派甜歌的演唱方式;“信天遊”的高亢、質樸的聲腔,生發了“西北風”實力派唱法的流行。凡此種種。

盡管新時期各種時尚音樂不斷化合、演變,旋律、節奏、和聲、器樂電子化的結合,製作電腦化、錄音數字化,音樂形式的多變翻新,極大地推進了歌唱方法的改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真聲是民間和流行歌唱的基礎發聲,而真聲、假聲與混合聲的運用,使聲音概念得到擴張,從而增加了流行演唱的表現力。這就使得周傑倫時代與鄧麗君時代、周璿時代、貓王時代、披頭士時代、傑克遜時代有著很大的差異與區分。

回望中國的流行(通俗)唱法發展、嬗變的曆程,雖然我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正式開設流行演唱專業已十幾年,但在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學科建設、藝術實踐、教材建設等諸多方麵尚處於初級階段。為此,如何構建科學、多元、特色的流行演唱的教學體係,值得我們為之追求、探究。

於是,我們一直在尋找流行聲樂演唱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借以彌補我國聲樂教學在流行音樂領地的空白。可以看到許多從事聲樂的專家教授正在轉變觀念,開始接受流行歌手。但是,他們大多數人在對流行演唱聲音的觀念上,仍處於少知和盲知的狀態,許多音樂、藝術大專院校教學還沒有適合的教材和有效方法。這些院校的學生求教於流行聲樂演唱理論和訓練方法時無奈與渴望的現狀,逼迫我們必須深入地研究流行音樂的教學。

2001年,筆者在編著《21世紀現代音樂人手冊——流行聲樂演唱教材》一書的過程中發現,確實存在一種有效的方法,並首次提出“說話式自然唱法”。其理論是借用美國聲樂大師賽斯的教學法,將其理論固定在“說話式自然唱法”的論證中。此後,為使理論與實踐二者相互契合、相互支撐,完成配套工程,我們編寫適合國情的、符合實際的教材,並將於2001年提出的“三三製”教學理論進一步完善,構成了係統的“流行聲樂M教學法”。

一、流行聲樂M教學法理論係統的架構

(一)教學目標:個性化、複合型

流行音樂聲樂教學目標:培養具有掌握流行聲樂技能、歌唱藝術、舞台表演等能力的流行音樂人才,適應文化娛樂業市場需求,為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培養實用性人才。

流行聲樂定數是有限的,而變數是無限的!未來的流行歌手越來越是複合型人才,綜合素質會決定他們在流行歌壇上的成功和站立的持久。因此,流行聲樂不再是單一技術型,它是流行音樂時尚文化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流行聲樂重要的是個性化發展和培養。

(二)教材選擇:規範化、合理性

教材歌曲內容主要由三部分構建:華語流行歌曲、英文流行歌曲、民間民歌。

1.華語流行歌曲。沒有華語流行歌曲(包括台港)作為基礎,就失去了培養學生的主要目的。因為流行音樂總是要落地開花的,總是要本土化的。如果沒有讓人聽得懂的華語,就無法表達中國人的固有的民族情感和心聲,你就是再“洋”,也缺乏億萬聽眾的基礎。我們的流行演唱總是要為大多數人服務的。所以首先要求學唱好中國歌曲,絕對不可以誤導學生盲目“崇洋”。我們在選擇曲目時,盡量選擇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代表作,掌握流行音樂整體態勢。不要隻從時尚、愛好出發,而放棄許多名家名曲的多種風格傳承。隻有涉足蹚過所有“成功河”的人,才有可能超越他們。

2.英文流行歌曲。選擇英文流行歌曲,是因為流行音樂在西方已經走過一個世紀了,流行音樂畢竟來自西方,而英文流行歌曲最有代表性。學習歐美流行音樂,掌握英文流行歌曲及其各種曲風,從西方各個曆史時期的代表人物的經典範例中吸收營養,我們一定會受益無窮。

3.民間民歌。本教材編入了民間歌曲,這是我的另一個思維。讓所有流行演唱的歌手掌握民族文化的精華,熟悉民族民間音樂是十分重要的,並要求用流行的自然唱法去演繹民間民歌,更有其深遠的創新意義。因為流行音樂的未來發展是一定要靠遠關係嫁接而生成新興音樂的,中國的音樂“基因”還遠沒被應用,我們務必從教學基礎上啟發學生要高起點學習。如果這個“三合一”的教材內容能夠實現的話,這一代學生的成就一定會超過上一代歌星。

(三)教學方法:組合化、科學性

我是不提倡單純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尤其不主張固定在一個老師門下,這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太有限。我們要盡量避免因為老師的水平不高、方法不對,而影響學生的終生。我成立的“付林音樂大課堂”就是以多個人互補互動的組合而成立的“聲樂工作室”,即發揮各自的優勢,將發聲練習、歌曲練習(帶話筒)、舞台實踐與錄音實踐,形成“三三製”。在分解式教學中進行“綜合式教學法”的體驗。隻有教師經過優化組合後,才有“強將帶強兵”的可能。

(四)教學進度:數字化、指標化

對從事流行演唱的學生,界定他們的年級水平、考試水平是很困難的,所以必須要記錄他們的教學進度,規範和量化教學的指標,改變目前教學滯後的情況。

關於指標化教學,我提出“321”指標模式,即1個月(4周)完成3首中國流行歌曲,完成2首英文流行歌曲,完成1首民間歌曲。加大教學量是適合於流行歌手的實際的。這種模式在學生的一、二年級四個學期中實施,到了第三年級第五個學期則可以調整教材歌曲與自選歌曲的比例。如果三年大專按五個學期(實習一個學期)計算,大專學生就可以掌握60首中國流行歌曲、3240首英文流行歌曲、2028首民間民歌。(2010年中央電視台大賽決賽我們實踐著改編民歌的即興型演唱,效果很好)

同時,我們針對流行音樂的特點,允許學生掌握更新的歌曲,但要限量在三分之一量上。自選新歌一定要在老師認同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