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老架太極拳、械式名練法要義說2
九、 陳式一路(十三勢)、炮捶(現稱二路)練法要義淺說
陳式太極拳以“太極”命名,它的理論當然以陰陽平衡學說為依據;它的動作以矛盾對立統一為法則。陳鑫先生說:“此拳理法精密”。又說:“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理的精要處,在於符合矛盾對立的統一法則,法的精密處,在於螺旋運動的纏法,不但分出自轉的順逆,而且還分出公轉的正旋、反旋。在每個式子動作的變轉角度和轉關,亦各有不同。
陳鑫先生指出:“太極拳,纏法也”,又說:“不明此,即不明拳”。可見陳式太極拳的基本規律,就是“纏法”。纏法怎樣練?先要明確陳式太極拳的運動形式是螺旋形的,這種螺旋形在動作中的表現,不但運行於肌膚之上,而且貫穿於周身。它使各個關節、肌肉束、甚至每個微小的細胞和毛發都能得到運動。
通過整套拳鬆圓的練習,正確運用公轉、自轉在每個式子動作的變化,持久地堅持鍛煉,體內自然產生似鬆非鬆而富有彈性的勁來,這就是“纏絲勁”(陳式稱為掤勁,也是一般人常說的內勁),運用這個勁的各種著法,便是“纏法”。
纏法共有六對,基本纏法是順、逆,其餘五對為方位纏法,分別是: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裏纏、外纏、大纏、小纏。
明確纏法的基本概念之後,我們再從身體的四個部位眼、身、步、手來區別纏法的順逆規律。
眼法為什麼放在第一位?又怎樣分出順逆?眼法放在第一位,是陳式拳家洪均生先生首先提出來的。因為眼睛是傳達信號的器官,又是指揮全身的先行,然後身步手隨之運動,所以,眼法放在第一位很有必要。
眼法的順逆區別為:眼看的方向與身、步一致的為順,反之為逆。
眼應平視目標,不可偏低偏高。如須向某方轉身進步,眼先轉向某方。如步法不變,眼應注視某式中手的最後一個動作的方向。當眼法不改變方向,而身法左右旋轉時軀幹自然形成立體螺旋狀,它不但使髒腑做自我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對技擊的方法也是一種基本功的訓練。
眼注視的目標為點,點的內外為麵,麵的界限約150度。拳論所說:“左顧右盼”,顧的就是點,為實;盼的就是麵,為虛。因此,右顧的同時,也應左盼。顧盼不但是為了指揮自己的動作,而且是為了視察對方的動向,以便於應敵變化。同時,也應照顧到地形和周圍的環境情況。由於陳式纏法的順逆,主要在於自轉,雖有公轉的配合,而眼法身法隻有自轉,而無公轉。
洪師在傳授拳法中,對眼法作了極其明確的論述,提出了“眼視目標方向”,批判了“眼隨手轉”的錯誤說法。又詳細說明眼的順逆和左顧右盼。同時也指出有右顧左盼的實際情況。解決了學習陳式太極拳眼法存在的疑難問題。可見洪均生先生對陳式太極拳練法和理論的研究,都有獨到的見解,為陳式太極拳在理論和方法上的研究及在技擊上的提高,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身法順逆的基本規律怎樣區分?按照時鍾的旋轉,身左轉為順,身右轉為逆。身法旋轉的方向,雖然隻有左右兩麵,而旋轉的角度卻因拳式的進退變化,而各有不同。
拳論所說:“腰如車軸”。陳式太極拳的身法旋轉要求以腰為軸,身體隻能左右自轉,而不許搖擺、移動。因此,不可能出現公轉。但是學習陳式拳法,必須按陳鑫講解尾骨的規律。此要求與其他各式太極拳有根本的區別。陳鑫先生特別強調指出:“尾骨長強穴(在尾骨下方)要微向後翻,不但氣能自然沉於丹田,大腿根內側的兩條大筋也自然鬆開,襠部(會陰穴)也自然開圓,身體旋轉的角度隨之放大。加上腳尖隨身外擺成裏扣,而上下相隨,使身法中正安舒,不致影響重心平衡。
腿部纏法的順逆,係隨身法的旋轉而同時互變。即身左轉,則左腿順纏而右腿逆纏;身右轉,則右腿順纏而左腿逆纏。這是自然形成的,還須注意當腿部纏法互變的同時,膝部要隨身旋轉而一提一落,即身左轉則左膝提右膝落;身右轉則右膝提左膝落。
按照拳論“立如平準”的規律,即以杠杆的原理來分析,支點在頭頂百會穴,對方加在我身上某一部位的力量為重點,和重點相反的膝部等於天平(或秤)的砝碼為力點,來力大,則膝下沉的也大,首先保持自己的重心平衡,然後牽動對方的平衡,則四兩可以撥動千斤。
步法的順逆規律區分為:步法一般隨身法而變化。從腳部的擺扣來區分;腳尖外擺為順,腳尖裏扣為逆。按照拳論“腰如車軸,氣如車輪”(實際是手、足如同車輪)的原則,手之往複折疊,步之進退轉換,都是由軀幹的立體螺旋所帶動的,手足的自轉、公轉必須應敵而變化。步法前進,應先提膝,用足踵貼地走裏弧而向所需要的反麵轉進;後退則提膝以腳尖劃地退到適當地點,再落腳踵。退時經常走裏弧線,如倒撚紅的左腳與右腳的配合;但掃堂腿的左右腳均走外弧線。雙腳在一肩寬內時,不管前進後退,都需用腳尖劃地。
陳式拳的腿法,實際是配合腳而發著。腿腳的著法有八種。即踢、蹬、踹、摔、跺、掃、套、襯。踢勁在腳尖,如左右插腳;蹬勁在腳踵,如蹬一根;踹勁在腳掌,如斜行拗步第二動作的左腳;捭勁在腳麵外側,如擺腳;跺勁在腳底,如金剛搗碓及雙震腳;掃分前掃、後掃。如掃堂腿的左腳為前掃;勁在腳裏側偏於腳踵旁,後掃勁在腳尖外側,如掃堂腿的右腳。另有帶法也在腳踵裏側,係掃法的縮小,如右插腳第三動作的左腳。套係進步在對方的前腿外側,勁在膝裏側,如第一搗碓第三動作的左腳。襯係進步到對方前腿的內側,勁在膝胯部外側。陳式步法的進退都包括套、襯二法。洪師跟我推手時常引陳鑫所說:“手到步不到,發人不巧妙。”可見步法的重要性。
在這裏說明一下,不少人總認為“雙重”是從步法上來區別,以為馬步的重心在雙腳中間為雙重。而洪師講解為:前手前足全實,或後方手足全實,便為雙重。前麵雙重,必出頂勁;後麵雙重,又必出丟勁。
手部的基本順逆規律區別為:以大指裏外翻轉為準。以中指為軸,大指往外翻轉,為順纏;但必須做到,大指外翻時,要以小指內鉤,大指外碾。大指往裏翻轉,為逆纏;要大指內裹,小指往上挑。無論是順纏、逆纏,其勁都圍繞著中指旋轉,這是手部纏法自轉的順逆基本規律。
但自轉的同時,還有公轉。公轉中的自轉角度,又隨著每式的各個動作,各有加減。公轉分正旋和反旋兩種,正旋反旋的方向又有左右、前後、上下三種。
左右正旋中的順逆自轉隻有兩次變化。即手從心口前自轉逆纏,經下頦斜向左或右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上轉,轉到中指高度齊眼,立即鬆肩沉肘手變順纏,經外下弧將肘收貼肋部,然後小臂和手隨身的旋轉,回到胸前,恰好轉了一圈,這個圈的形狀如同雞蛋的小頭在內,大頭在外。手指卻要斜向上揚,不許下垂。陳鑫說:“兩手均以中心為界,左右的每隻手各管半個身體。”手的旋轉過程,外開則高不過眼,內收則低不過臍。
左右反旋的順逆自轉也是隻有兩次變化。即手變順纏,由外向內收肘不收手,然後手變逆纏將肘收轉貼於肋部,同時手走弧線收轉到胸肌中側,手繼續逆纏從心口前,再以手領肘、領肩,經胯部內側,斜向左或右方上轉,至與眼齊為一圈,這個圈如同雞蛋的小頭高而在外,大頭低而在內。
前後的公轉多數采用反旋,如摟膝拗步、倒撚紅等式。它的順逆變化就比左右旋轉的變化多了一倍。一般是手由前方順纏內收,沉肘貼肋,手經過心口,即變逆纏,經胯旁向後外斜角轉出,轉到齊胯,變順纏沉肘收貼肋旁,手立變逆纏收轉到耳後,再變順纏向正前方下轉,高齊胸口。一圈之中,順逆互變至五六次之多,習練者要在練習中細加體會。
上下纏法,隻有金雞獨立,朝天蹬二式。雙手的分界線都是由順纏經過心口時,因變逆纏而分為上下。上手應在百會穴上,手心逆纏上托,下手逆纏按在胯部外側。總之,陳式拳前後手的配合,要求前正(在心口前),後斜(在左、右胯外側),獨立式則上正,下斜。這樣交錯運動使手腳配合得當,而不至於犯雙重之病。
兩手順逆的配合:一般為一順一逆,也有雙順雙逆。而腿的順逆配合,隻有一順一逆,絕無雙順、雙逆。雙逆必前撲,雙順則必仰跌。
下邊再講一講太極十三勢:十三勢由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所組成。(但在陳鑫著作太極圖說中,把一路拳式分為十三段,每段為一勢,各為十三勢;和這裏說的十三勢意義不同,為此說明。)
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是陳式拳的八種著法。前進、後退主要屬於步法。左顧右盼主要屬於眼法。中定屬於身法。
對八種著法淺說如下:
掤法:講掤字有兩個含義。一為內勁,即纏絲勁,是貫穿周身的勁。八法的運動都須有掤勁,若無掤勁,便是有形無質。一為著法,在拳式中的第一個動作或轉折之處,或順或逆都屬於掤法。因為雙方交戰手必先接觸,所以接著的便為掤法。陳式太極拳的掤法有前掤、引掤、側掤、平掤、進掤、反掤、上掤、下掤等數十種之多,在此僅列大概。統統不外乎陳鑫所講口訣“直來橫撥,橫來棒壓”的原則,而應敵變化。
捋法、挒法:捋、採、挒都是隨著對方來勁的方向,而向自己身體左、右兩方引進落空的手法。捋、挒都是順纏接對方的手腕(右手來、右手迎,左手來、右手迎)。左手引纏肘要貼肋,手貼心口,右手搭在對方的左肘關節上側,走下塌外碾勁,以左手用合力引進,右手用分力使他落空。捋法,此捋的圈子略小,但捋的前手高,挒則前手低。挒的前手由於下塌的勁大,容易傷害對方反關節,不可輕試。
採法:採雖和捋同類,但接手後即走逆纏,而且向高處引進,另一隻手以順纏反旋,手肘配合而用,較之捋挒不但圈子大,走合力的過程較多,所以初學往往習慣用採法引進對方的手腕。
擠法、按法:都是隨著對方的來勁而反擊的手法。手背向人為擠,手心向人為按。擠可用逆纏,也可用順纏。雙按法多用逆纏。
肘法:肘,是雙方距離較近的著法,陳式太極分拗攔、順攔等肘法。拗攔肘用順纏發勁,順攔肘用逆纏發勁;拗攔肘,肘在胸前,順攔肘則不許將肘尖突出肋外。無論是順攔發肘,還是拗攔發肘,手心仍需正對胸口,否則易被推出。陳式每個式子裏都含有肘法,學者可細心體會。
靠法:靠,因雙方極為接近。有肩、背、胯、臀等靠法。肩靠又分肩部裏外側,它是和肘、手三節連環而用的。可由擠肘變靠,也可以由靠變肘擠。背靠又分上下和背折靠等。胯靠,在進步為襯法時常用以破壞對方的平衡。臀靠著法有上挑下落等法,還有貼地靠和七寸靠等。
以上講了怎樣區分順、逆纏法,又講到了練習的方法。但如何練好這種拳,還須按照規矩練對、練熟、練細,趁熱打鐵地練,才能在不知不覺中把功夫練到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