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前言
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勞倦內傷,久病耗損,或脾胃虛弱,氣血化生來源不足,以及失血等,可致氣血虧虛。氣虛是髒腑功能衰退所致證候,表現為精神委頓、倦怠乏力、眩暈、自汗等。血虛是血液不足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表現為麵色不華、爪甲色淡、頭暈心悸等症狀。具體地說,氣虛又可分為心氣虛、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心氣虛表現為心悸氣短、倦怠乏力、懶言聲低;肺氣虛表現為聲低氣怯、自汗畏風、呼吸氣短;脾氣虛表現為納食不化、口淡無味、頭暈目眩、脘腹脹悶、大便溏薄;腎氣虛表現為腰腿酸軟、陽痿早泄、大便滑脫、小便清長。血虛又可分為心血虛、肝血虛。心血虛表現為心悸怔忡、麵色蒼白、心煩失眠、神思恍惚;肝血虛表現為頭暈眼花、兩目幹澀、視物不清、夜盲、筋脈拘急、肢體麻木、月經量少或閉經。
氣血虛的補養原則,是在辨證的基礎上,根據虛的部位和類型確定補養的重點。氣虛者補氣為主,血虛者補血為主。心氣虛者補心益氣,肺氣虛者補肺益氣,脾氣虛者補脾益氣,腎氣虛者補腎益氣。心血虛者補血養心,肝血虛者補肝養血。同時,根據氣血相互依存,氣能生血,血為氣母的特點,補氣與補血不能孤立進行,而應有機結合,補氣可助生血,補血則氣有所依。
本書編寫過程中,參考了一些醫藥期刊和書籍,恕不一一注明,借此謹向有關作者表示深深的謝意和歉意。書中疏誤不當之處,敬請同道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