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講 高血壓非藥物治療

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國高血壓患者在未來幾年內仍以每年1000萬人的速度遞增。高血壓病的發生與個人生活方式、性格特征、生活習慣等關係密切,治療不能僅僅依靠藥物,更重要的是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即采取非藥物治療的方法。非藥物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均衡膳食、合理運動、調節心理、減輕體重、戒煙限酒、規律起居等。

第一節 飲食治療

科學飲食對高血壓病的預防和控製有著重要意義。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但飲食要講究科學,否則,不知不覺中就會導致疾病或使疾病加重。高血壓病人在飲食方麵應掌握的總原則是低鹽、低脂、低熱量、高優質蛋白、高維生素,限酒。

限製鈉鹽攝入

◆為什麼要限製鈉鹽攝入

高鈉鹽是導致國人發生高血壓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因為食鹽中所含氯化鈉有收縮血管,升高血壓的作用。限鹽對高血壓患者有肯定的降壓效果,其效果相當於一種降壓藥物。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總的食鹽攝入量應小於5克(普通啤酒蓋去掉膠墊後,一平蓋食鹽約為6克)。我國每人每日平均食鹽攝入量(包括所有食物中所含的鈉元素折合成的鹽)為7~20克,明顯高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分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麵。

1.人們對進食大量食鹽容易導致高血壓認識不足。

2.在烹製食物過程中放入了大量含鹽高的調料,如醬油、調味醬等;③我國膳食結構的特點是主食多,副食少,為進主食就得在副食中多加鹽。

3.由於長期受傳統習慣的影響,人們喜歡食用鹽醃製品。

有專家通過試驗發現,高血壓病人每日食鹽量由原來的10.5克降至4.7~5.8克,可使收縮壓平均降低4~6毫米汞柱,此外,低鹽飲食還可幫助減少中、重度高血壓病患者降壓藥物的用量,節省了醫療費用,且有助於減少降壓藥物的不良反應。

◆減少鈉鹽攝入的方法

限鹽首先要減少烹調用鹽及含鹽高的各種調料,少食各種鹹菜及鹽醃製品,每人每天吃鹽量應嚴格控製在2~5克,約一小匙。對於已有多年重口味習慣的病人,也強調應將每日攝鹽量逐漸減至6克以下。這裏指的食鹽量包括烹調用鹽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鈉折合成的食鹽總量,包括醬油(3毫升醬油相當於1克鹽)、鹹菜、醬菜、鹹肉、鹹蛋、腐乳、蛤貝類、蝦米、皮蛋等,應盡量少吃或不吃。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個體對鹽攝入的血壓反應敏感性不同,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中約50%患者屬鹽敏感型,這可能與體內存在的鹽敏感基因有關。所謂鹽敏感型,是指對鹽敏感的高血壓患者,這部分人群除了具有高血壓的一般特點外,還有其特殊性,如鹽負荷後血壓明顯升高,限鹽後血壓降低。近百年來,人類圍繞鹽與血壓的關係進行的大量研究證明,鹽是高血壓的重要發病因素,且存在劑量與效應關係,尤其是鹽敏感型的高血壓患者。也就是說攝入的鹽越多,發生高血壓的風險越大,血壓越高。對於鹽敏感型高血壓患者,有兩項防治措施非常重要,一是限鹽,長期甚至終身限鹽,二是補鉀,鉀的攝入不足或鉀/鈉比值偏低也是高血壓的重要易患因素。增加鉀的攝入可以促進鈉的排泄,提高鉀/鈉比例是限鹽之外,我國高血壓預防的另一重要措施。鉀攝入過低主要與我國居民飲食習慣有關,如新鮮水果蔬菜攝入少,烹飪食物時習慣用炒、煎、炸、煮等方式,容易使食物中所含的鉀丟失。因此,應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增加鉀的攝入,如盡量生食蔬菜,每天吃1~2個香蕉,烹飪食物多采用蒸、燜、拌的方式,以減少營養物質的丟失。

此外,低鈣也可以加重鈉鹽對血壓的不良影響,低鈣時常伴有低鉀、低鎂,故高血壓病人應多食用富含鈣、鉀、鎂的食物。含鈣高的食品主要有牛奶、酸奶、蝦皮、黃豆、葵花子、核桃、花生、魚蝦、大棗、蒜苗、紫菜等。其他適宜高血壓病人經常食用的食物有豆類、冬菇、黑棗、杏仁、核桃、土豆、竹筍、瘦肉、魚、禽肉、莧菜、油菜及大蔥等。

低脂飲食

高血脂是引起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而動脈硬化是引起血壓升高的主要原因,同時高脂血症與高血壓病情進展關係密切。高血脂主要與飲食有關,故應控製飲食中的脂肪攝入量,盡可能不吃葷油及動物內髒等含膽固醇高的食物,使脂肪所含熱量小於每日總熱量的30%,每天膽固醇攝入量應控製在300毫克以下(一個雞蛋約含250毫克膽固醇)。盡量少吃含反式脂肪酸較多的食物,如人造黃油、起酥類食品,平時宜適量攝入海魚、魚油類食物,這些食物富含ω-3多不飽和脂肪酸,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脂質沉積的功能。烹調時,盡量選用含維生素E和亞油酸的植物油如豆油、菜子油、玉米油等,因植物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可幫助降低血中膽固醇,增加血管彈性,對預防高血壓病及腦血管硬化有好處。另外,蒜頭、小蔥、蘑菇、海帶等食物可抑製人體對脂類物質的吸收,可適量多吃一些。

控製總熱量,減輕體重

俗話說:“腰帶越長,壽命越短”。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壓病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超過50%的肥胖患者合並有高血壓,肥胖不僅使高血壓患病率不斷上升,是導致頑固性高血壓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冠心病、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高血壓合並肥胖的患者,其血壓升高時更難於控製。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肥胖定為一種疾病,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有遺傳因素、高脂高熱量飲食、體力活動減少等,但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認為:“肥胖與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係,然而遺傳因素隻有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科學的飲食習慣基礎上才起作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科學的飲食習慣是根本原因。”因此,高血壓病人應做到飲食有節,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可過饑過飽,以七八成飽為宜,控製每天攝入的總熱量,維持熱能平衡,使體重保持在理想範圍,上下波動不超過標準體重的10%。掌握“早宜好、午宜飽、晚宜少”的原則,一般早餐占全天食物總熱量的35%~40%,以豆類、牛奶、雞蛋為主;午餐占40%~45%;晚餐占20%~25%。計算標準體重的公式為

標準體重(千克)=身高(cm)-105。

按標準體重計算,每人每天熱卡的正常需要量為輕體力勞動者30千卡/千克體重;中等體力勞動者或腦力勞動者35~40千卡/千克體重;重體力勞動者45~70千卡/千克體重;當已有明顯肥胖時,飲食熱卡應較正常量<30%~45%。

我國診斷肥胖的主要依據是體重指數(BMI)和腰圍,BMI﹦體重(千克)/身高(米)2。當BMI≥25千克/米2為肥胖;如腰圍≥85厘米(男性)或≥80厘米(女性),為腹型肥胖。BMI和腰圍均超標的個體,其患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明顯增加。

需要提醒的是,維持理想體重不代表不吃或少吃,為在控製總熱量的基礎上保證營養攝入均衡,使蛋白質、脂肪和糖類比例平衡,推薦總熱量的10%~15%來自蛋白質(其中50%應為動物蛋白),15%~30%由脂肪提供(絕大部分是植物油),其他50%~60%由糖類供給。每天食譜可做以下安排:糖類250~350克(相當主食6~8兩),新鮮蔬菜400~500克,水果100克,食油20~25克,牛奶250毫升,高蛋白食物3份(每份指:瘦肉50~100克,或雞蛋1個,或豆腐100克,或雞、鴨100克,或魚蝦100克。其中雞蛋每周4~5個即可)。主食宜多吃粗糧、雜糧如糙米、玉米,少吃精製的米和麵,忌豬油、奶油、巧克力、動物內髒、動物腦、動物油、蟹黃、蛋黃、白薯、幹豆、油炸食物等。總之,在高血壓患者飲食中,既要保證充分的熱量,但又不宜過飽,需適時適量,根據消耗情況攝入適量食物。

飲食中應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

有研究表明,纖維素攝入量與血壓呈明顯的負相關,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較低的血壓。高血壓病人每天吃新鮮蔬菜應不少於400克,水果100~200克,以增加粗纖維的攝入。

另外,水果、蔬菜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物質,如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纖維素、糖類、蛋白質等,非常適合高血壓患者經常食用。但也不主張完全素食,因為純素食會導致人體某些必需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對健康不利,見下表。

表7-1 適合高血壓病人進食的蔬果

種 類 名  稱

葉菜類 芹菜、茼蒿、韭菜、黃花菜、薺菜、菠菜

根莖類 茭白、蘆筍、蘿卜、胡蘿卜、荸薺、馬蹄

瓜果類 西瓜、冬瓜、西紅柿、山楂、檸檬、香蕉、大棗、桑椹、茄子

花、種子、堅果類 菊花、羅布麻、芝麻、豌豆、蠶豆、綠豆、玉米、蕎麥、花生、西瓜子、核桃、葵花子、蓮子心

菌 類 黑木耳、白木耳、香菇

限酒

對高血壓病人而言,酒有增加高血壓病患者並發心、腦血管病的危險,降低病人對抗高血壓藥物的反應性。據估計,高血壓患者中5%~10%是由飲酒引起,且飲酒量與血壓水平呈顯著正相關,重度飲酒者或長期飲酒者的高血壓患病率及平均血壓值均升高,且發生腦卒中後的死亡率比不飲酒者高3倍。經常飲酒者與非經常飲酒者的高血壓患者用同樣的藥物治療方案,經常飲酒者的血壓更不易控製。目前認為飲酒所致的高血壓病是可逆的,隻需戒酒或降低飲酒量就可以使血壓降低甚至恢複正常,戒酒後,除血壓下降外,病人對藥物治療的效果也大為改觀。

專家提示

高血壓患者力求戒酒,戒酒有困難的人應限製飲酒。如一時難於戒酒,建議每日飲酒的酒精應少於20~30克(約合白酒50克),女性應少於10~15克(約合白酒25克)。

適量攝入蛋白質

迄今為止,大多數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提高高血壓人群中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量對血壓有保護作用。高血壓病人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為每千克體重1克為宜,占總熱量的15%左右。高血壓患者可通過吃一些雞、魚、蛋、大豆、花生等含豐富優質動植物蛋白的食物補充蛋白質,也可適量攝入一些牛、羊、豬的瘦肉,但盡量少吃或不吃動物內髒。每周吃2~3次魚類蛋白質,可改善血管彈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鈉排出,從而降低血壓。另外,還可常吃豆腐、豆皮等豆製品,高血壓患者不伴高脂血症者,可每日食用1個雞蛋。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壓合並腎功能不全時,應限製蛋白質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