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如果有一天你來到敦煌,在夕陽西下的時候,站在鳴沙山上,吟詠“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會是怎樣的感覺呢?
在甘肅省的版圖上,位於黃河以西、祁連山脈與蒙古高原南緣隆起的北山之間,有一條長約1000公裏,寬約數十裏至百裏的狹長地帶,這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從這裏往西,經過中亞,可以和南亞、西亞乃至整個歐洲聯係起來。曆史上,它曾是中西貿易最主要的通道,這條通道,被人們稱為“絲綢之路”,它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我們所要介紹的曆史文化名城——敦煌,就處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190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一個叫王圓籙的道士,在敦煌莫高窟的一個洞窟裏發現了數萬卷經卷及文書。這位無知的道士根本沒有想到,他的這一發現,使得這個從13世紀以後逐漸衰落的文明都市,再度引起全世界的廣泛矚目。
敦煌,你的魅力在哪裏?
自漢代起,敦煌便成為經營西域的基地,戰略地位尤為重要。大家知道,唐以前,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大都在長安,西北地區作為政治中心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欲安中原,必保秦隴;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成為曆代統治者的共識。西北地區的安危,直接關係著中原王朝的存亡,所以曆代王朝都非常重視對西北地區的經營。由此可見,河西在西北地區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處於河西最西端的敦煌,是河西通往西域的門戶,地位則更為重要。漢武帝時,采取隔絕羌胡,斷匈奴右臂的戰略決策,派大將霍去病率軍進入河西,重創匈奴,使河西歸人漢朝版圖。元鼎六年(前111年)漢設敦煌郡於敦煌,並把長城修到敦煌以西,在敦煌以西設玉門關和陽關,作為扼守西域進入河西、中原的大門。敦煌從此成為控製西域的基地。為了從經濟上保證這一基地的鞏固,漢代一方麵從內地往敦煌大量移民,一方麵又征發軍隊來此戍守。移民和戍卒在敦煌開荒屯墾,興修水利,同時也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敦煌,從而確立了農業在敦煌的地位。漢代對敦煌地區的開發,使敦煌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並趕上內地。此後幾個世紀,敦煌之所以一直做為經營西域的基地,除了戰略上的重要性之外,與其經濟的繁榮是分不開的。東漢時,漢朝在西域的統治逐漸崩潰,敦煌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從120年起,代替西域都護主管西域事務的護西域副校尉便長住敦煌,東漢對西域的許多重要軍事行動都是在護西域副校尉和敦煌太守的主持下進行的,敦煌實際上成為統治西域的軍政中心。由於敦煌地位的重要,曆代政府都十分重視對它的經營。此後,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敦煌仍然是控製西域的重鎮。唐以後,隨著中原王朝政治中心的東移,西北地區的戰略地位開始下降,敦煌也逐漸失去其地位,直到清代前期,在清政府統一新疆的過程中,敦煌才再度成為經營西域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