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常用藥分析與經驗選萃1(1 / 3)

第1章 常用藥分析與經驗選萃1

第一節 常用藥物統計分析

本節內容為治療失眠的常見中藥統計分析。編者綜合近十年來應用中藥治療失眠病症的效方數百首,對常見藥物進行統計分析,根據入方頻率進行排序。統計發現,部分中藥在治療失眠病症中應用極其廣泛,有些同時被用於不同證型。在此統計基礎上,選擇其中重要的十餘種,詳細分析其性味功效,以及用法用量。並精選著名醫家的用藥經驗,附於其後,以資讀者參考使用。

治療失眠的常見中藥統計

次序 藥名 處方采用率(%)

1 茯苓及茯神 86.8

2 地黃 78.1

3 酸棗仁 77.5

4 龍骨 58.3

5 甘草 58.3

6 芍藥 57.6

7 當歸 57.0

8 人參類 53.6

9 半夏 49.0

10 黃連 49.0

11 柴胡 48.3

12 遠誌 46.3

13 梔子 40.0

14 首烏藤 37.7

14 牡蠣 37.7

16 丹參 34.4

17 白術 33.8

18 枳實及枳殼 33.1

18 川芎 33.1

18 陳皮 33.1

21 黃芪 31.8

22 五味子 31.1

23 鬱金 30.0

藥1 茯苓及茯神

【常見程度】單獨統計,茯苓54.3%;茯神32.5%。

【性味功效】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功效利水消腫,滲濕健脾,寧心。在治療失眠的應用中,取其益心脾而寧心安神的作用。常用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與黃芪、當歸、遠誌同用,如歸脾湯;若心氣虛,不能藏神,驚恐而不安臥者,常與人參、龍齒、遠誌同用,如安神定誌丸。

茯神: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經。茯神為茯苓菌核中間天然抱有鬆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因本品抱木心而生,故入心者居多,功專導心經之痰濕,以開心益智、安魂養神,用於治療心虛驚悸、失眠、健忘、驚癇、小便不利。茯神與茯苓配伍使用,則安神之力增強。

【用法用量】茯苓常用量以10~20g為主,25~30g用量相對較少,個別作者的方劑中使用5g或50g;茯神常用量以10~20g為主,25~30g用量相對較少,個別作者的方劑中使用40g。使用時需注意,虛寒精滑者忌服茯苓和茯神。

【名醫經驗】

(1)程門雪經驗,茯神、遠誌、酸棗仁配伍

茯神(或朱茯苓)配遠誌、酸棗仁用於心肝血虛神失所養之不寐。酸棗仁味甘質潤生心血而養肝血,為養心安神之要藥,茯神、遠誌均為寧心安神之佳品,三味和合,相得益彰。考酸棗仁湯是酸棗仁配以川芎,程氏嫌川芎過於升散,不如遠誌交通心腎,解鬱開結,雖辛而不猛,誠如張錫純所言:“乃和平純粹之品。真經驗之談也。”

(2)施今墨經驗,茯神、麥冬配伍

茯神以補心氣為主,麥冬補心陰為要。二藥伍用,氣陰雙補,養心安神,增進睡眠之力益彰。主治心陰不足,心失所養,陰不斂陽,心陽外越,以致頭暈、口幹、舌紅、心煩、失眠等症。

施老臨證處方時,習慣以朱茯神、朱寸冬配伍應用。意即茯神、麥冬二藥用朱砂拌之,以引藥力入於心經,而達養心潛陽、鎮靜安神、增進睡眠之功。

藥2 地 黃

【性味功效】地黃是重要的補益藥品。雖然地黃的功效主治大多沒有特指失眠,但失眠病機通常以血虛、腎虛、心腎不交等為關鍵,所以地黃的補益功效恰為所用。

生地黃:甘、苦,寒。歸心、肝、肺經。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本品甘寒質潤,苦寒清熱,入營分、血分,為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要藥。熱病傷津常與沙參、麥冬同用;內傷消渴,多與山藥、黃芪配伍;大便燥結常與玄參、麥冬同用,如增液湯。

熟地黃:甘,微溫。歸肝、腎經。功效補血滋陰,益精填髓。本品為補血要藥。常用於血虛諸證,表現為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月經不調,崩漏等。處方如四物湯,即以本品與當歸、川芎、白芍同用,為補血調經基本方劑,用治上述證候,都可隨證加減應用。另者本品為滋陰主藥,常用於腎陰不足的潮熱骨蒸、盜汗、遺精等病證。多與山茱萸、山藥等同用,如六味地黃丸。與製何首烏、枸杞子、菟絲子等配伍,治療肝腎精血虧虛的腰膝酸軟,眩暈耳鳴,須發早白等。

二者比較:兩者均能滋補肝腎,然生地黃味苦性寒涼,善滋陰泄熱,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用之功勝熟地黃;且善清熱涼血,為治熱入營血證及血熱出血證之佳品。而熟地黃性質微溫,純甘不苦,功專補血滋陰,為治血虛、陰虛證之主藥,其益精填髓之功遠勝於生地黃。

【用法用量】生地黃常用量以10~20g為主,熱甚者重用至30g,個別作者的方劑中用到60g;如以鮮地黃代替生地黃,則用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藥;熟地黃常用量以10~20g為主,25~30g用量相對較少。使用時需注意,生地黃性寒而滯,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熟地黃滋膩,脾胃虛弱,中滿痰盛及食少便溏者慎用。

【名醫經驗】俞宜年經驗,熟地黃、肉桂配伍

下元虧虛失眠,俞氏常用肉桂配熟地黃治之。下元虧虛,腎火妄浮,容易導致心腎不交而失眠。可予肉桂配合熟地黃、山茱萸等引火下行,使腎火不妄動,心腎相交。其代表方為陳士鐸上下兩濟湯與金匱腎氣丸。上下兩濟湯以熟地黃30g,肉桂1.5g為主,補益下元,交通心腎,複配以人參、白術、山茱萸,共奏益氣養血、交通心腎之功,適用於失眠日久,心悸,多夢易醒,麵色無華,精神不振,舌淡,脈細者;金匱腎氣丸也是由肉桂、熟地黃等配伍而成,雖非為失眠而設,但因其善於引火歸原,頗宜於失眠反複發作且伴見上熱下寒之象者。

藥3 酸 棗 仁

【性味功效】甘、酸,平。入心、脾、肝、膽經。功效養心安神,益陰斂汗。

本品功能養陰血、益心肝、安定心神,為滋養性安神藥,是治療虛煩不眠的要藥。主要用於血虛不能養心或虛火上炎出現的心悸失眠等症。往往與茯苓、柏子仁、丹參、熟地黃等同用,如酸棗仁湯。若心腎不足、陰虛陽亢所致的虛煩失眠、心悸、健忘、口燥咽幹、舌紅少苔者,可配生地、玄參、柏子仁等養心滋腎藥同用,如天王補心丹。經謂:“肝藏血,心主血,肝藏魂,心藏神。”故取棗仁養心陰益肝血而寧心安神以治失眠。

另者,酸棗仁有收斂止汗的功能,失眠兼見體虛自汗、盜汗等症,可與牡蠣、浮小麥等同用。

現代研究顯示,酸棗仁煎劑有鎮靜、催眠作用,能對抗咖啡因引起的興奮狀態,與巴比妥類藥物合用表現出協同作用。煎劑還有鎮痛、抗驚厥、降溫作用。酸棗仁水溶成分可引起血壓持續下降和心髒傳導阻滯。

【用法用量】酸棗仁臨床應用分為生棗仁和炒棗仁,如果直書酸棗仁,一般即指生棗仁。在所統計的數百首治療失眠的方劑中,生棗仁與炒棗仁的使用率近於各占一半。雖然名醫經驗中屢有提及生棗仁與炒棗仁配伍效果更佳,但統計中發現,目前在臨床中這種配伍法使用很少。

無論生棗仁還是炒棗仁,常用量均以15~30g為主,其中20g以上用量所占比例尤大;10~15g用量相對較少;個別作者的方劑中,炒棗仁用到50g。此外,臨床有人嚐試取棗仁研末或研末後製成丸劑,用治失眠可在臨睡前吞服,每次1.5~3g。

現代研究顯示,酸棗仁有興奮子宮作用,因此孕婦慎用。

【名醫經驗】

(1)施今墨經驗,生棗仁、熟棗仁配伍

熟棗仁補肝寧心安神,生棗仁清肝寧心安神。熟棗仁收斂津液,以補肝體為用,生棗仁疏利肝膽血脈,以清虛熱為用。二藥參合,一補一清,清補合法,寧心安神的力量增強。主治血虛不能養心,或虛火上炎,以致心悸、失眠、出汗等症。

《本經逢原》雲:“酸棗仁,熟收斂精液,故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證;生則導虛熱,故療膽熱好眠,神昏倦怠之證。”

(2)於己百經驗,炒酸棗仁、川芎配伍

常用川芎12g,炒酸棗仁30g。具補血養陰、安神定誌、清解火熱之功,宜於各種失眠的治療。有熱可加用知母12g。酸棗仁養心補肝,寧心安神;知母清熱瀉火、滋陰除煩。川芎不僅養血行氣,而且載藥上行,直達病所。《本草名言》曰:川芎“補血行氣,……上行頭目”。李時珍更是明確指出:“或雲:人頭穹窿窮高,天之象也。此藥上行,專治頭腦諸疾,故有‘芎’之名”……出蜀中者,為川芎。因此,於氏治療頭腦、頭目之疾,如失眠、頭痛、眩暈等皆要加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