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概論(1 / 1)

上篇 概論

足底療法,古稱“足心療法”,簡稱“足療法”,是民間療法中的精華之一,也是按摩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療法有兩種用途:一是治病,即稱為“足反射區療法”;二是保健,故又稱“足健法”。這種療法,具“一身而兩任焉”。正是這樣一種融查病、治病、保健、防病於一體的方法,說明腳在人體中的重要性。該療法亦有兩種方法,一是以足底為主體的足部按摩法;二是藥用足底貼敷與泡腳。該療法是通過對足部反射區進行按摩、貼敷、浸洗等法而對全身各係統疾病起到治療、康複及養生保健作用的一種民間療法,屬中醫外治法範疇。

足底療法,源於古代“足舞”與“五禽戲”,至近代又稱為“足反射區域療法”。20世紀90年代後逐步形成一種盛行的“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由於該療法有著深遠的曆史淵源和明顯的防病治病及保健強身作用,故為曆代醫家所重視。它具有操作簡便、適應證廣、安全可靠、療效顯著,且無任何不良反應,既可治病,又可保健,因此深受群眾歡迎。

中醫治病,主要是采用內治法與外治法兩大類。內治法雖為臨床各科普遍運用,但有其不足之處,例如有藥價日趨昂貴、藥品不良反應在所難免、煎藥費時費力、藥苦難咽等缺陷,往往使治療難以持久,而延誤病情。足底療法采用按摩和貼敷、泡腳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均屬外治法範疇。

該療法符合“簡、便、廉、驗”原則,以及回歸自然、無不良反應,無汙染等自然療法的優勢,尤其適用內病外治,對廣大慢性病患者尤為適用。由於其自身特點,愈來愈顯示出重要的應用價值與研究價值。該療法因此受到社會與醫界普遍重視,並一直廣泛流傳於民間,應用於民間,為人民衛生事業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