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科疾病1
感冒
感冒是由風邪為主的四時不正之氣或挾時疫之邪所引起的一種外感性疾病。臨床以發熱、惡寒、頭痛、身痛、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為主要特征。一年四季皆可發病,尤以冬春寒冷季節為多見,是臨床常見多發病。又因為病人感受的病邪不同、人體有偏寒、偏熱的差異,所以在證候表現上也有傷風、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等之分。
【病因】六淫外襲,以風為主。“風為百病之長”,風邪侵襲,每多兼挾,尤以兼挾寒,熱之邪為多,或挾時疫之氣。尤以身體虛弱,衛氣不固,每遇氣候變化,寒熱失常時易罹患。
【症狀】感受風邪為主,症見頭痛、鼻塞、流涕怕風的為傷風;挾寒邪,症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和鼻塞流涕為主的為風寒感冒;挾熱邪,症見發熱、惡風(或微惡寒)、頭痛目脹、咽喉腫痛、口幹欲飲、汗出為主的為風熱感冒;若感染非時之邪(時疫),病情比風熱嚴重,並有傳染性,則稱為流行性感冒。
【治療】
冬青葉湯
組成:①鮮冬青葉60克;②鮮冬青葉60克,鮮蒲公英30克(幹品減半)。用法:上二方均為水煎服。加水1000毫升,煎至約400毫升,分4次服。功用:清熱解毒,利咽止咳。主治:上呼吸道感染。附記:筆者以方①治療風熱感冒,方②治療流行性感冒各10例,均服藥1~3天症狀消失,有效率100%。
冬青葉,又稱四服青,為冬青科植物,冬青的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對人體無任何毒副作用。配蒲公英,其效更著,尤對累及咽喉者為宜。故對急性咽喉炎、扁桃體炎亦有較好療效。
疏風解毒湯
組成:紫蘇、荊芥各15克,大青葉、鴨蹠草、四季青各30克。用法:水煎服。上藥加清水250毫升,濃煎。每日服3~4次。病重熱甚,可3~4小時服藥1次。功用: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利咽止咳。主治:上呼吸道感染(風熱感冒)。附記:驗之臨床,確有良效。方中荊芥、紫蘇合用,發汗解表藥效加強,鴨蹠草、大青葉、四季青均為清熱解毒之要藥。諸藥合用,其功尤著。
荊薄湯
組成:荊芥、薄荷各9克,辛夷6克。用法:上藥研末,放入茶杯內,用沸水浸泡10分鍾,代茶頻服,可浸泡3~4次。功用:祛風解表,通竅利咽。主治:傷風、風寒、風熱型感冒初期。附記:本方適用於上三型感冒初起,筆者用本方治療傷風感冒50例,服藥1~3劑後,均獲痊愈。
青紫解毒湯
組成:大青葉、紫草各30克。用法:水煎服。將上藥用溫水浸泡30~60分鍾,然後用文火煎煮,沸後3~5分鍾即可。每日早晚各服1次。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消炎。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附記:筆者用本方加荊芥、薄荷各9克,治療流行性感冒25例,分別服藥2~5劑後,痊愈20例,顯效3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100%。
荊防湯
組成:荊芥3~6克,防風6~9克。用法:水煎服或開水泡服。煎泡時間不宜過久,一般5~10分鍾即可。日服2次。功用:疏風解表。主治:感冒初起。附記:臨證應用,可隨證加減。發熱加柴胡、薄荷(後下);頭痛加白芷、槁本;全身酸痛加桂枝、羌活;咽痛加金銀花、連翹;頸項痛加桂枝、葛根;鼻塞流涕加辛夷花、蒼耳子;咳嗽加桑白皮、陳皮;痰多加黃芩、桔梗;聲音嘶啞加蟬蛻、薄荷;喘息加麻黃、杏仁;便溏加大棗、神曲。嬰幼兒常加鉤藤、蟬蛻;老年人常加黃芪、白術。
筆者臨床亦喜用荊芥、防風為基本方治療各型感冒。傷風加薄荷;風寒感冒加蔥白;風熱感冒減防風,加薄荷、桑葉、菊花;流行性感冒減防風,加薄荷、冬青葉、板藍根。隨證加味,屢用屢驗。本方對蕁麻疹,神經性皮炎效果亦佳。
豆根玄參湯
組成:山豆根、玄參各3~6克,白芷3克。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清熱解毒,祛風解表。主治:流行性感冒高熱期,急性扁桃體炎。附記:筆者應用本方,流行性感冒加薄荷、大青葉,急性扁桃體炎去白芷、加板藍根、薄荷。驗之臨床,療效顯著提高。
香魚湯
組成:細葉香菜20克,魚腥草16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功用:解表清熱。主治:外感發熱(因冒雨淋濕所致)。附記:本方藥簡效宏,用之多效。筆者依本方治療因冒雨淋濕引起的發熱15例,均服藥2劑而愈。
普感湯
組成:①紫蘇6克,陳桔皮4.5克,生薑3克,蔥白3段;②蒲公英(或白英)30克;③蒲公英、大青葉各30克;④板藍根30克,羌活9克。用法:隨證任選一方,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①辛溫解表;②、③清熱解毒;④辛涼解表。主治:①風寒感冒;②~④風熱感冒。附記:上列4方可隨證選用。②~④方用於流行性感冒,效果亦佳。
流感湯
組成:①紫蘇、蒲公英各9克,生薑3片;②紫蘇、野菊花、板藍根各15~20克;③野菊花9克,白英15克,生甘草3克。用法:任選1方,水煎服,分2次服。功用:辛平或清熱解表。主治:流行性感冒。附記:以上3方對本病既有預防作用,又有治療功效,且療效頗佳。
頭痛
頭痛是人自我感覺到的一種症狀,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蓋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髒腑經絡氣血皆上會於頭,故無論外感或內傷都可通過經絡氣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頭部。頭痛一證,既可單獨出現,亦可並於其他疾病之中。
【病因】原因甚多。無論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皆可致生頭痛。“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高巔之上,唯風可到”。所以外感頭痛以風邪為多。因“風為百病之長”,為病每多兼挾,故又有風寒頭痛,風熱頭痛,風濕頭痛之分。內傷頭痛,多因髒腑功能失調,氣血不足所致,凡肝火,痰濁,氣滯血瘀或陰陽氣血各有偏虛,凡此種種,皆可引起頭痛。
【症狀】急性頭痛多為外感,慢性頭痛多為內傷。又其因隨經絡而致,故有前額痛,後頭痛,巔頂頭痛和滿頭痛之分。
【治療】
一味元參飲
組成:玄參50克。用法:水煎濃汁500毫升溫飲,1次內服。功用:祛風清熱。既可祛外感之風,亦可去內髒之熱,寒而能補。主治:風熱頭痛。附記:筆者用本方治療外感風熱頭痛15例,陰虛頭痛5例,皆收到滿意療效。
頭痛散
組成:白芷30克,川芎、川烏、甘草各13克。用法:將上藥混合均勻,取一半炒黃,軋細,另一半生的也同樣軋細,各過90~120目篩,然後,將生熟藥末和勻,分成10包,也可製成水丸。每日早晚各服1包,以薄荷、茶葉各3克,水200毫升煮沸取汁送下,或用開水衝泡亦可。頭痛甚者可臨時加服1包,但一晝夜不要超過4包。發作頻繁者痛止後仍需服藥1周,以資鞏固。功用:祛風,通絡,止痛。主治:血管神經性頭痛(偏正頭痛)。附記:筆者自擬頭痛散,即本方去川烏,加炒白芍30克。餘同上。多年使用,屢用效佳。
頭風散
組成:白芷75克,川芎、炙川烏、生甘草、天麻各30克。用法:共研細末,備用。每次3克,每日2次,兼肝火盛者以龍膽瀉肝湯加石決明30克煎湯送服,胃火盛者玉女煎送服,胃陰虧者六味地黃湯送服。無明顯兼證者以細茶1撮,薄荷1.5克,泡水煎服。功用:祛風、通絡、止痛。主治:肌緊張性頭痛。附記:肌肉緊張性頭痛多為慢性持續性額、顳、枕部束箍樣疼痛,與精神緊張有關,但各項檢查無特殊發現。
蜈蠍散
組成:全蠍60克,大蜈蚣3條。用法:共研極細粉末,備用。每次3克,每日3次。用蟬蛻30克煎湯,分次送服藥粉。功用:祛風、通絡、止痛。主治:正偏頭痛(神經性頭痛)。附記:本方有毒。應從小劑量開始,每次1克。遂增至3克,但一次劑量不應超過3克。同時應堅持服用,其效始著。痛止後仍續服1周,以資鞏固療效。
蒼術荊防散
組成:蒼術、防風、桂枝、荊芥、川芎各等份。用法:共研細末,備用。每次3~5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亦可取適量,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散風勝濕,通絡止痛。主治:感冒頭痛,關節痛,濕疹,癢疹,神經性水腫。附記:筆者依本方隨證加減,頭痛加白芷;關節痛加炙川烏;癢疹加白鮮皮;濕疹加苦參;神經性水腫加麻黃等。用之臨床,每收良效。
羌芎散
組成:羌活、川芎各等份。用法:共研細末,備用。每次3克,每日服2次。或每日1劑,水煎服。功用:祛風止痛。主治:傷風感冒,體痛頭痛。附記:本方適用於風濕頭痛。若以頭痛為主,宜加白芷、蟬蛻;體痛為主加桂枝、炙川烏。屢用效佳。
苓參湯
組成:土茯苓30~120克,玄參50克。用法:水煎服,1日2次,1周為1個療程。亦可分別煎煮內服。功用:解濕毒,祛風熱。主治:肌肉緊張性頭痛(內傷頭痛)。附記:本方對梅毒引起的頭痛亦有較好的療效。
桑蘆湯
組成:鮮蘆根30~60克,霜桑葉15克,大棗6枚,冰糖適量。用法:水煎代茶,頻頻飲服。功用:清熱生津,祛風止痛。主治:顱內低壓性頭痛(內傷頭痛)。附記:在辨證用藥治療的同時,輔以本方,確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活血止痛湯
組成:①雲南白藥;②紅花、蔓荊子各10克。用法:①衝服;②開水衝泡,代茶頻服。功用:活血祛風止痛。主治:外傷性頭痛。附記:一般作為輔助治療之用,可提高療效。合用或單用均可。疼痛發作時服方①,可緩解症狀;一般輕證服方②,多可奏效。
芎菊散
組成:菊花、川芎各30克。用法:共研細末,備用。每次用黃酒調服6克,每日3次。功用:清肝通絡。主治:頭痛。附記:藥僅2味,藥簡效宏,其效甚著。
九味頭痛湯
組成:川芎、羌活、白芷、菊花、鉤藤各15克,當歸、天麻、全蠍各10克,細辛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功用:平肝通絡,祛風止痛。主治:頭痛(神經性頭痛)。附記:本方集止頭痛藥於一爐,藥專效宏,療效甚佳。
偏頭痛
偏頭痛是由於腦血管功能紊亂所引起的一種劇烈性頭痛。其痛多在一側,時痛時止,多呈周期性。發作可持續數小時,甚至數日,以後逐漸減輕而至緩解,常在入睡後完全緩解。本病多見於女性,常在青春期發病,其中部分患者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係。男性亦可發生,而以中老年人為多見。病情頑固,根治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