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咳嗽1
第1卷
第四節 外治法
1.雷 火 灸
【穴位選擇】天突、膻中、肺俞、定喘及合穀。
【隨症加減】如食滯明顯,可加中脘、脾俞、胃俞等穴。
【治療方法】患兒取坐姿,頭向後仰,點燃灸條,距離皮膚2~3cm,灸至皮膚紅熱為度,時間約為15~20分鍾。每天1次,9次為1個療程,視病情輕重和病程長短灸1~2個療程。
【功 效】止咳平喘,健脾益氣。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小兒慢性咳嗽68例。治愈54例,好轉13例,未愈1例,有效率98.5%。
驗案:患者,男,3歲。反複咳嗽咳痰1個月餘,肺部聽診可聞及少量痰鳴音及幹囉音。曾診斷為支氣管炎。予口服抗生素及止咳化痰中成藥治療1周,咳嗽有所減輕,仍痰多,又繼服抗生素,改服中藥湯劑治療1周,症狀時輕時重,遂停用抗生素,繼服湯劑治療,並背部貼“止咳貼”治療1周,症狀無明顯改善。考慮患兒為慢性咳嗽,遂停用湯藥及“止咳貼”治療,改用雷火灸治療。點雷火灸條,距離皮膚2~3cm,分別灸雙側肺俞、定喘、合穀;患兒咳嗽痰多,灸天突、膻中;疾病日久,食欲缺乏,加灸脾俞、胃俞。每穴灸至皮膚微紅發熱後,移至下一腧穴,每天1次,連續灸9天。治療1天後,患兒晚上咳嗽次數減少,治療3天咳嗽明顯減輕,咳痰及肺部痰鳴音較前減少,幹囉音不明顯。繼治6天,咳嗽咳痰消失,肺部聽診無異常,食欲也較前好轉。
【經驗心得】雷火灸又名“雷火神針”,首見於《本草綱目》,屬於中醫灸法的範疇。但它不同於傳統艾條之處是加入了一些溫經散寒、清肺化痰、活血化瘀等中藥,不僅可以起到傳統溫經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還有明顯的止咳平喘、健脾益氣等作用。慢性咳嗽病程較長,經久不愈,多耗傷正氣,致使肺氣虧虛,脾氣不足,痰濕內生,阻於肺絡,肺失宣肅,咳嗽不止。治療宜補肺健脾,宣肺化痰,降逆止咳。故灸肺俞、脾俞、胃俞補肺健脾,可謂肺脾同取,標本合治,定喘、天突為就近取穴,可降氣平喘;灸膻中加強順氣化痰止咳作用;手太陰與手陽明互為表裏,合穀為陽明經原穴,配以肺俞,加強宣肺功效。通過雷火灸治療,慢性咳嗽多獲良效。《內經》指出:“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慢性咳嗽的發病涉及多個髒腑,雷火灸療法可根據咳嗽兼症的不同,予以靈活選穴施術。臨床上配合藥物治療支氣管炎、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也取得了滿意療效。現代醫學證實,灸法不僅可以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改善血流變情況,還可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