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辨證思路(3)4(1 / 3)

第五章 辨證思路(3)4

黃文東:輕靈肅降治頑咳

黃氏治療咳嗽,用藥主張輕靈為貴,不主張藥量過大及妄投辛散、酸斂或重濁之劑。因肺在上焦,上焦如羽,非輕不舉。輕清靈動之藥可以開達上焦。黃氏還強調祛邪的重要性,認為治療咳嗽不能留有一分邪氣,若邪氣未清即投以大劑養陰潤肺或止咳之藥,則邪氣必然戀肺,滋生他變。黃氏治療咳嗽的常用方法有宣肺、溫肺、清肺、潤肺、肅肺5種。

宣肺宣通肺中痰滯,發散外邪。黃氏認為,不管咳嗽發病時間之長短,有邪即要“宣”,使肺絡宣通,外邪得去,咳嗽始能平息。如但見咳嗽,不辨有邪無邪,隻用止咳化痰之藥,則風邪戀肺,咳嗽亦不能止。宣肺的代表方為三拗湯。黃氏常用的宣通藥有桔梗、甘草等(偏熱者還可用射幹),咳嗽音啞者可加胖大海、木蝴蝶、鳳凰衣等以宣肺開音。發散藥輕者有荊芥、防風、前胡等(偏熱者還可用蟬蛻、牛蒡子),重者有麻黃、桂枝。同樣是發散藥,又有表實、表虛之不同。表實無汗者用麻黃,表虛汗出者用桂枝,兩者當有所區別。

溫肺治療風寒咳嗽,溫肺藥每與宣肺藥同用,使風寒之邪外達,則咳嗽可止。溫肺的代表方為杏蘇散。常用藥有旋覆花、紫菀、款冬花等。如咳嗽氣急不平者,用麻黃、桂枝,以溫肺平喘;如痰多白沫、舌苔白膩者,用細辛、生薑或幹薑,以溫肺化飲。

清肺寒包火、風熱及燥熱咳嗽均要用清肺藥。黃氏認為寒包火之咳嗽是風寒束肺、肺熱內蘊,或風寒化熱、寒熱夾雜所致。其主症為陣咳,咳而不爽,咳痰不暢,口幹,舌邊尖紅,苔薄白或微黃。治療當宣肺與清肺同用,即《內經》所謂“火鬱發之”

之意。常用的清肺藥有桑葉、桑白皮、地骨皮、炙馬兜鈴、枇杷葉、茅根、蘆根、黃芩、生石膏等。因肺為清虛之髒,故清肺藥亦宜輕清為佳。石膏質地雖重,但生者有清透之性,既能清胃熱,也有清肺熱的作用,在肺熱較重時也可選用,如麻杏石甘湯中的石膏主要就是用來清肺熱的。清肺的代表方為瀉白散。

潤肺肺熱不清,則進一步為灼傷津液,而見口幹咽燥、咳嗽少痰不易咳出、舌紅等症。又因肺與大腸相表裏,肺熱傷津,則腸液亦少,故還可出現大便秘結。黃氏認為寒包火之咳嗽,即使出現肺熱傷津之證,亦不可早用潤肺藥。過早應用麥冬等,容易使外被遏,不易外達,而咳嗽亦不易痊愈。黃氏常用的潤肺藥有沙參、麥冬、玉竹、瓜蔞等。

肅肺肅為肅降之意。因肺為清虛之髒,所以肺氣宜降則和。黃氏不主張在咳嗽初期用肅肺藥,否則會使外邪戀肺,咳嗽不易速愈。但咳嗽初起,如咳嗆較劇,無痰或少痰時,也可宣肺藥與肅肺同用,這樣即使外邪有出路,又不致損傷肺氣。黃氏常用的肅肺藥有炙紫蘇子、白前、蛤殼、海浮石等,他如紫菀、款冬花之類,亦有溫肺、肅肺的作用,均可選用。其代表方為止嗽散,對慢性咳嗽尤佳,無論有邪無邪均可應用,並無留邪之弊。如咳嗆較劇而用藥無效時,還可加用天竺子、梅花、罌粟殼等以加強肅肺止咳的作用。罌粟殼含有嗎啡、罌粟堿,隻能用於劇咳日久、咳而無痰者,同時必須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如咳嗽劇烈屬痰濁戀肺者萬勿輕率使用,以免導致痰壅氣窒之弊。

除上述方法之外,對於遷延日久,痰多苔膩、神疲乏力、動則自汗之風寒或風熱挾濕者,則應著重用化濕藥,如平胃散之類,此時不可過早應用補氣之藥;對於陣咳較劇,甚則胸脅疼痛、煩躁,不咳時如常人之肝火犯肺者,則應著重用清肝之品,如黃芩、梔子、黛蛤散之類。咳嗽日久,肺氣不能肅降,腎氣不能攝納,以至動則喘甚,治療當培補肺腎:偏於肺虛者,以生脈散為主方,偏於腎虛者,以腎氣丸為主方。

葉景華:蛋白尿、血尿,宜急性清、慢性和1治療蛋白尿急性腎炎尿蛋白治以清利為主,慢性腎炎尿蛋白治以扶正為主。由於曆史條件限製,蛋白尿在中醫曆代著作中未提到,但根據臨床表現和水腫發病的機製聯係起來看,主要與脾腎病變有關。一方麵脾不運化水濕,腎不能主水以致水濕泛濫而水腫;另一方麵脾虛氣陷,腎虛不能固攝而精微下泄。尿中蛋白是水穀之精微,大量蛋白從尿中排泄,正氣日益耗損,脾腎更見虛虧形成了惡性循環。

(1)急性腎炎尿蛋白:急性腎炎尿蛋白經治療後,隨著腫退,一般情況好轉而漸減少。

尿蛋白不易消失者,主要與濕熱未清有關,仍宜清利為主。葉氏通過臨床,認為薺菜花有清熱利尿,涼血止血之功,大劑量使用對急性腎炎蛋白尿、血尿有一定的效用。

(2)慢性腎炎尿蛋白:慢性腎炎尿蛋白不易減少,感受外邪者應先以祛邪為主。慢性腎炎蛋白尿一般有兩種情況:①麵浮肢腫,腰酸乏力,舌苔薄質淡紅,脈細,以補腎固攝、健脾益氣為主,用鹿銜草、楮實子、金雀根、白術、黨參、黃芪、芡實;②口苦咽幹,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脈弦細或數,治以益腎健脾、清化濕熱為主,用川牛膝、蒼術、黃柏、椿根皮、牡丹皮、薺菜花、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兩者皆須配以活血祛風之藥如腫節風、菝葜、山海棠、徐長卿。藥後對慢性腎炎腎功能正常者尿蛋白能逐漸減少,但時間較長。臨床觀察慢性腎炎75例,治療前24小時尿蛋白定量平均為治療後多數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4小時蛋白定量降低至0.2g以內的有34例,降至1g以內的6例,不同程度降低的24例,說明上述方藥有較好的療效。

病例:患者王某,女性,33歲,農民。因水腫半月而於1983年10月15日住院治療。患者5個月前全身水腫,經診斷為慢性腎炎,曾使用激素、吲哚美辛等治療,病情緩解。但近半月麵部及下肢又水腫,並出現蛋白尿。頭暈乏力,麵色萎黃,舌苔薄黃,舌質暗紅,脈弦帶數。血壓140/92mmHg(18.7/12.3kPa),尿蛋白定性(),24小時定量7.4g,血漿總蛋白4.45g,白蛋白2.75g,球蛋白1.75g,腎功能尚正常。住院後給予益腎健脾、清化濕熱之劑,服藥1個月症狀明顯好轉,尿中蛋白有所減少。

繼續服藥3周,血壓降至120/80mmHg(16/10.7kPa),血漿總蛋白增至5.05g,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減至3.04g。於1983年12月10日出院,繼續服原方3個月,尿蛋白陰性,又堅持服藥1年,尿蛋白一直陰性。

2血尿急性和慢性腎炎的血尿,根據臨床觀察有兩種情況:①熱蓄腎與膀胱,迫血妄行而尿血,有實熱與虛熱之分。實熱證多起病急,由外邪入侵所致,《諸病源候論》雲:“風邪入於少陰,則尿血。”血尿嚴重者,肉眼可見如洗肉水樣或如咖啡樣尿,鏡檢紅細胞滿視野。虛熱證病程比較長,水腫退後尿中紅細胞反複增多,由於腎陰不足、濕熱羈留或虛火妄動迫血下行而尿血,小便短赤,鏡檢紅細胞多。②由於脾虛不統血,腎虛不固攝而尿血。肉眼觀小便尚清,但鏡檢有紅細胞,一般較虛熱患者尿中的紅細胞較少。

(1)實熱證:治療腎炎血尿實熱證以清熱涼血,方用小薊飲子加減。葉氏對急性腎炎血尿,重用小薊、白茅根有較好的療效。腎炎有水腫和血尿,不宜用止澀之品,古人對此早有論述。《景嶽全書》中說:“蓋水道之血宜利。”《醫學心悟》中說:“凡治尿血不可輕用止澀藥,恐積瘀於陰莖,痛楚難當也。”不僅如此,若瘀血阻滯腎髒脈絡可導致尿閉危症。水腫而尿血者,治療時既要止血又要利水,小薊、白茅根既有清熱涼血止血之功,又有利水之效,故對急性腎炎水腫兼血尿者十分適合。

(2)虛熱證:虛熱證治以滋陰涼血,方用知柏八味丸加減。並可用血餘炭研末吞服。血餘炭能止血化瘀利小便,治血尿虛實皆宜。

病例:王某某,男性,5歲,因麵部及下肢水腫而住院。患者下肢經常發皰疹,於入院前4天起麵部及下肢水腫,小便短赤如咖啡樣,苔薄膩,脈細。尿檢驗:蛋白+,紅細胞滿視野。治以清利濕熱、涼血止血,藥用小薊、白茅根、車前子、苧麻根、蒲黃炭、赤茯苓、豬苓、澤瀉。服藥2劑小便較多、水腫漸退,尿色仍深。繼續服藥2劑,腫退,尿色漸清,但鏡檢紅細胞仍多。原方加茜草炭、黑梔子。連續服藥6天,小便清,鏡檢紅細胞少量。減清利之藥,加補益脾腎之劑,服藥3天,尿檢驗正常而出院。

陳湘君:係統性紅斑狼瘡診治五法

陳氏認為,係統性紅斑狼瘡的病機是在肝腎精血陰津虧虛、邪火內生的基礎上,感受風濕熱毒或因曝曬日光,內外相合,兩熱相搏,導致氣血逆亂,陰陽失調,經脈痹阻,髒腑虧損。故係統性紅斑狼瘡是一個肝腎虧損為本,邪毒亢盛為標,本虛標實的疾病。治療當以滋養肝腎、清熱解毒為原則。由於其病程漫長,症狀複雜,因此其邪正虛實並非一成不變。根據患者臨床症狀,陳氏將本病分為5型。

熱毒熾盛型相當於急性發作型,多見於少女,來勢凶猛,病情嚴重。主要證候:高熱稽留,麵手胸腔等處出現紅疹紅斑,顏色鮮紅、灼熱或手足出現瘀斑,關節肌肉酸痛較甚,頭痛劇烈,目赤、咽痛,口幹口苦,氣粗喘急,尿赤便秘,煩躁不寧甚至譫妄,四肢不時抽搐或吐血、鼻出血、尿血,舌質紅絳或光絳少津,苔黃糙,脈多弦數。治則:清熱解毒,涼營清心。常用藥物有生地黃、玄參、紫草、重樓、牡丹皮、水牛角、赤芍、白花蛇舌草、板藍根、金銀花、梔子、青蒿。高熱不退加人造牛黃,或用安宮牛黃丸、醒腦淨;神誌昏迷加神犀丹、紫雪丹,或鮮菖蒲,或針刺人中、百會;手足抽搐加羚羊角、鉤藤、全蠍。此型多采用中西醫結合共同搶救,以中藥清熱解毒、涼營開竅為主,同時輔以中等量激素短程治療。

肝腎陰虛型大多為緩解及穩定期,多見於中老年婦女。主要證候:頭暈耳鳴,神疲乏力,不耐勞作,低熱纏綿或稍事活動即熱度升高,午後顴麵升火,麵頰及手掌、手指尖紅斑隱隱,腰酸膝軟,脫發,月經不調,苔薄舌紅,脈細數。治則:滋養肝腎,清熱通絡。常用藥物有生地黃、熟地黃、知母、黃柏、茯苓、山茱萸、牡丹皮、牛膝、玄參、赤芍、白芍、草河車、丹參、墨旱蓮、白花蛇舌草。潮熱不退加青蒿、地骨皮;脫發加何首烏、枸杞子、女貞子;麵頰口腔紅斑潰瘍加芙蓉葉、野薔薇花、碧玉散。

3氣血瘀滯,經脈痹阻型多見於以肝損害為主者。主要證候:關節肌肉酸痛,腰脊酸軟,肝脾大,淋巴結腫痛,胸脅掣痛,脘腹脹悶,納少,頭暈心煩,月經不調,麵頰及指尖紅斑色褐或不甚鮮紅,或有雷諾現象,唇舌紫或有瘀斑,脈弦細而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