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糖尿病足患者食譜藥膳與用藥(3 / 3)

【原料】雞爪(或鴨腳)200克,黃芪、生地黃、桂枝、當歸、玄參、川丹參、雞血藤、紫花地丁各10克,天花粉15克,薑、蔥、蒜末各5克,鹽2克,醬油10克,雞精1克,芝麻油5克。

【烹飪】將雞爪或鴨腳收拾幹淨;黃芪、桂枝、雞血藤、紫花地丁、天花粉裝入紗布袋中,及其餘4味分別均洗去浮塵,共入沙鍋內,加足水煮沸,撇盡浮沫;蓋好後改用文火燉至鳳爪爛酥,取出紗布袋中藥渣棄之。輔料調成味汁。

【熱量】約1275千焦(305千卡)。

【功效】活血通絡,清熱解毒,利濕降糖。

【用法】空腹時取鳳爪蘸味汁細嚼慢咽,熱藥汁送服。10天為1個療程。同食低脂、低鹽鮮菜菜肴。

【營養成分】雞爪、鴨腳主含多肽、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酸等。

【適用人群】糖尿病足患者。

二、糖尿病足臨床分級

0級:皮膚完整,無開放性病變。常表現為肢端供血不足,皮膚涼,呈紫褐色,伴有麻木、刺痛、灼痛,可有感覺遲鈍或喪失,並有足趾或足畸形等高危表現。

Ⅰ級:皮膚有開放性病灶,但未累及深部組織,可見水皰、血皰、雞眼或胼底、凍傷或燙傷以及其他皮膚損傷所致的皮膚淺表性潰瘍。

Ⅱ級: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組織,膿性分泌物較多,但無肌腱韌帶破壞。可見蜂窩織炎、多發性膿灶或排膿竇道形成,感染可沿肌肉間隙擴大造成足底、足背貫通性潰瘍。

Ⅲ級:肌腱韌帶受損,蜂窩織炎融合形成大膿腔,膿性分泌物及壞死組織增多,但無明顯骨質破壞。

Ⅳ級:嚴重感染導致骨質缺損,骨髓炎、骨關節破壞或假關節形成。部分肢端可出現濕性或幹性壞疽。

Ⅴ級:是大部分或全部感染或缺血,導致嚴重濕性或幹性壞死。肢端變黑、屍幹,常波及踝關節和小腿,一般施行截肢治療。

肢端壞疽臨床可分三型:①濕性壞疽。多發生於肢端動靜脈同時受阻,循環或微循環障礙、皮損、感染、化膿。病灶輕重不一(表皮潰瘍或嚴重壞疽),局部常有紅、腫、熱痛,嚴重時伴有全身不適或毒血症、菌血症。②幹性壞疽。多發生在肢端及小動脈粥樣硬化、血管腔狹窄或動脈血栓形成,血流逐漸或突然中斷,但靜脈回流仍通暢,組織液減少,導致局部不同程度的缺血性壞死。③混合壞疽。多見於肢端某一部位動脈或靜脈阻塞,血流不暢,合並感染,濕、幹性壞疽,同時發生在同一肢端的不同部位。病情較重,壞疽麵積較大,可見足大部或全足壞疽。

三、糖尿病足用藥簡介

1.參閱前述食療與藥膳,口服降血糖藥和胰島素治療,配合適當的運動,控製血糖至比較滿意的水平。

2.改善微循環,可選用山莨菪堿片劑或針劑,胰激肽原酶腸溶片、西洛他唑(培達)、噻氯匹定(力抗栓、抵克力得)、肝素鈣、氯吡格雷(泰嘉)等,在專科醫師指導下個體化用藥。

3.有感染指征的患者在專科醫師指導下選用敏感的抗菌藥治療。

4.血液黏度高的患者,可靜脈滴注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或選用複方丹參雙嘧達莫注射液,或口服雙嘧達莫(潘生丁)片,或聯用改善微循環藥等。

5.選用具有化瘀通脈、清熱解毒的中醫方劑或中成藥,如糖脈康顆粒、複方血栓通膠囊、十味玉泉膠囊、玉泉丸、複方丹參滴丸、通寒脈片、舒脈膠囊、玉腎膠囊等,應在專科醫師指導下,選一種個體化用藥,發揮益氣養陰、通脈活血之效。

6.局部壞疽組織,應徹底清創,常規換藥,可在創麵噴灑胰島素20~40單位,使傷口局部的糖代謝趨於正常,配合抗菌藥物抑製細菌生長繁殖,促進傷口愈合。

7.足部神經病變顯著者,可選用甲鈷胺或腺苷穀胺聯合B族維生素(粗糧或綠色蔬菜中含量高)治療。

四、糖尿病足護理常識

許多糖尿病足往往由於一個很小的足部傷口,因忽略護理或處理不當而引起細菌感染,發展為糖尿病足病變。為增強糖尿病患者自我防護足部病變意識,現將有關護理常識簡介如下。

1.堅持合理飲食見前述。

2.注意足部衛生保健每晚用38~40℃溫水泡腳或熱水浴5~10分鍾。浴足液中若加入具有促進血液局部循環的中草藥,如紅花、牛膝、川芎、葛根及抗菌消炎解毒的野菊花等(煮沸30分鍾加入浴足液中),效果會更好。浴足液禁用刺激性強的洗滌劑,不用力揉搓。洗泡後用吸水毛巾擦幹,保持足趾清潔、幹燥,必要時塗抹護膚油。浴腳後趾甲較軟時修趾甲,不要剪得過短,以免損傷甲溝皮膚而發生感染,同時要經常防止足部外傷、雞眼、胼底和水皰形成,發現異常及時到正規醫院治療。有人每晚用柑橘或橙(陳)皮煮沸半小時煎湯浴足獲良效。

3.挑選合適鞋襪襪子選用軟柔寬鬆,吸水性良好的棉織品;襪口不宜過緊,每日清洗更換。鞋子大小合腳,透氣良好,最好不穿皮鞋,避免足部皮膚、趾骨受擠壓、摩擦損傷。

4.足部保溫平時(尤其是冬季或高寒地區)不用電熱毯或熱水袋時,可穿厚軟的羊毛襪保暖,或適當按摩患肢(足三裏、三陰交、湧泉、太衝穴等),運動以促進下肢和足部血液循環。

5.及時治療保持床鋪整潔、幹燥、無屑末。活動受限者要定時更換體位,避免皮膚軟組織受壓(發生壓瘡)。若發生潰瘍、壞疽,應及時到醫院用藥治療,或清創,對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