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謙齋辨證論治學的發掘過程(1 / 3)

第十六章 謙齋辨證論治學的發掘過程

摘要謙齋辨證論治學的發掘過程:在《中醫入門》夾縫中發現辨證基本觀點;在《中醫臨證備要》附文裏揭開辨證論治定義;根據謙齋八綱辨證思路歸納出八綱辨證規則;在《謙齋醫學講稿》行文括號裏擷取特征辨證思維;根據《五行學說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總結出五行生克辨證八個特點;根據《髒腑發病及用藥法則提要》歸納出辨證兩大基石;從辨證案例中分析出治則治法;從無字處著眼探求謙齋醫學伏筆;質疑其弟子的文章而考證出辨證思路;在處方禁區裏探索規律。

筆者潛心學習與研究謙齋醫學,前後經曆了20餘年的漫長過程。最初學習,隻是帶著臨證中的實際問題,經常翻閱《中醫臨證備要》,看他是如何進行類證鑒別的。5年之後,轉向對其理論巨作《謙齋醫學講稿》進行深入研究,經過反複學習、臨證、思考,不但解決了中醫理論的難解之題,還把謙齋在不同時期所形成的辨證論治理論,上升為辨證論治學。這對整理謙齋醫學,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回顧與思考這一過程的得與失,也是十分必要的。

16.1在《中醫入門》夾縫中發現辨證基本觀點

開始學習《中醫臨證備要》,隻是隱隱約約感到書中的原則性和邏輯性強,容易使人信服,這是一般醫書少有的。至於這原則性和邏輯性到底是什麼,還一時說不清楚。筆者帶著這種朦朧的感覺,去研讀他的其他著作,結果就在《中醫入門》的夾縫裏看到這樣一段話:……以上所說的是辨證論治的意義和步驟,至於辨證的法則,有依據六經來辨證的,有依據三焦來辨證的,最重要的是根據八綱[1]。謙齋在這裏所說的辨證論治的意義、法則和步驟,隻是一個粗淺的解釋。這一方麵是由於《中醫入門》是一部淺近的中醫參考書,在這裏隻能做簡單地講解;另一方麵,他關於辨證論治法則和步驟的許多內容,都是在此書若幹年後形成的。但辨證論治的“意義”、“法則”、“步驟”等字眼,卻引起了筆者的關注。正是這辨證基本觀點——辨證論治三位一體觀,決定了筆者後來20年的學術研究方向和目標。

16.2在《中醫臨證備要》附文裏揭開辨證論治定義

謙齋對辨證論治概念的認識,是分兩步走的。他在1957年,首先解釋了辨證論治一詞的涵義,即辨證論治的字麵含義。但對高度專業化術語“辨證論治”下定義,必須從揭示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方麵進行。於是筆者就猜想:憑他對辨證論治所下的非凡工夫,一定還會有辨證論治定義。為此,又從頭到尾研究一番有關論述,結果就在《中醫臨證備要》附文序言裏,即很容易忽略的位置,發現了這樣兩句話:辨證論治既是中醫治病的過程,又是中醫治病的根本方法[2]。筆者就把這段話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大辭典》和《實用中醫內科學》的辨證論治定義進行比較。開始,並沒有看出什麼問題,覺得它們大致差不多。後來就學點邏輯學,了解了下定義的方法和邏輯規則,然後從這四種定義的關鍵詞入手,仔細求證。最後的結論是:《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大辭典》和《實用中醫內科學》,均違反了邏輯規則;而謙齋的辨證論治定義,概念明確,邏輯嚴謹,科學規範。

16.3根據謙齋八綱辨證思路歸納出八綱辨證規則

八綱是辨證中最重要的法則,這是中醫不爭的事實。那麼八綱到底分哪幾個步驟,如何從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得出診斷結論?這些規則,前人沒有明確的交待,致使辨證思維比較混亂。筆者根據謙齋的八綱辨證思路,長時間地揣摩其背後旨義,終於悟出其中的道理。謙齋指出,張仲景在辨證論治上的特殊貢獻是:明確地指出了“陰、陽、表、裏、虛、實、寒、熱”八個類型。這八個類型,後人稱作八綱。它的重要意義,先把陰陽分成正反兩方麵,從表裏來測定病的深淺,虛實來測定病的強弱,寒熱來測定病的性質,再把各方麵測定的結果聯係起來,就成為表虛、表實、表寒、表熱、裏虛、裏實、裏寒、裏熱、表虛裏實、表實裏虛、表寒裏熱、表熱裏寒、表裏俱實、表裏俱虛、表裏俱寒、表裏俱熱等不同病類[1]。他還指出,表裏、寒熱、虛實,實際上是陰陽的演繹,亦稱六變,陰陽是八綱的綱領。用八綱辨證,非把表裏、寒熱、虛實結合不可。它們的結合,在臨床就有八個基本類型,即表寒實證、表寒虛證……在這基礎上還能化出八個錯雜類型,即表寒裏熱證、表熱裏寒證……在裏證範圍內還有幾個複雜類型,即上熱下寒證、上寒下熱證……[1]謙齋在前一段話中,指出了《傷寒論》八綱辨證十六種類型;而在後一段話中,概括了八綱辨證二十五種類型。筆者實際上就是根據這兩段話中的兩組證候群,從它們的證候組合特點、命名規律中,逐步探索出八綱的辨證規則,即陰陽是六變的綱領,六變是組合的內容,六變組合三類二十五型,六變組合式診斷等。這一整理的過程,說起來就這麼簡單,但做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要時刻遵循發掘的原則。謙齋指出,發掘和整理中醫學術,必須在原有基礎上逐步闡明,倘若脫離了原有學說,無論如何也得不到實際,也等於放棄了積累的經驗。尤其在新舊過渡時期,我們對舊的沒有認識清楚,就無法進行吸收和揚棄,也就無法使中醫轉向新的道路[3]。這是他50年前的一席話,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16.4在《謙齋醫學講稿》行文括號裏擷取特征辨證思維

髒腑辨證中的重疊現象,是中醫教科書和參考書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實用中醫內科學》指出,肝陰虛證見眩暈、頭痛、耳鳴、目幹、咽幹、兩脅隱痛、急躁易怒,舌質紅少津、苔少、脈弦細數;或見麻木、震顫,甚至四肢筋攣拘急、雀目;可見麵部烘熱、午後顴紅、少寐多夢等陰虛而陽亢的證狀[4]。該書把肝陰虛、肝火、肝陽、肝風和腎陰虛混雜在一起,這樣一個似是而非的辨證法則,讓醫生們怎麼運用呢?筆者在困惑之餘,看到了謙齋這樣一段話:肝藏血,血虛為形瘦,麵色、指甲不華,目眩,發脫,筋惕肉,舌質淡,脈細(形瘦、舌質淡、麵色不華等常見於一般血虛證,確診為肝血虛時,必須結合目眩、筋惕肉等肝證狀的特征)[5]。一般來說,行文中括號裏的內容多一帶而過,很少把它當成一回事。然而括號裏的“特征”一詞,卻引起了筆者的關注,並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整理出謙齋特征辨證思維和髒腑辨證法則。

16.5根據《五行學說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總結出五行生克辨證法則八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