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謙齋辨證論治三位一體觀(1 / 3)

第一章.謙齋辨證論治三位一體觀

摘要謙齋辨證論治三位一體觀,即辨證論治的意義、法則和步驟。辨證論治的意義,指辨證論治的涵義;辨證論治的法則,由病因十四綱辨證、髒腑辨證和五行生克辨證組成;辨證論治的步驟,由三步八項一式構成。

秦伯未先生(1901—1970年),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名之濟,號謙齋,出生於上海陳行鎮的世醫之家。早年就讀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以該校第二屆第一名畢業,為江南名醫丁甘仁先生高足。解放前,人稱秦伯未、程門雪、章次公為上海醫界三傑,而秦老精於內經,有秦內經之美譽。曆任衛生部中醫顧問、中華醫學會副會長等。秦老生平著作等身,論著多達60餘種,是20世紀中醫著作最多的名家。其中《秦氏內經學》、《內經類證》、《內經知要淺解》、《金匱要略簡釋》、《清代名醫醫案精華》、《中醫入門》、《中醫臨證備要》、《謙齋醫學講稿》等8部名著,具有廣泛的影響。秦伯未是20世紀中醫界的一代宗師。

何謂辨證論治,如何進行辨證論治?在臨床上的認識很不一致,做法極不統一,這已經影響到中醫的療效和發展。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謙齋就提出辨證論治三位一體觀,即辨證論治的意義、法則和步驟[1]。該理論簡明而不籠統,細致而不瑣碎,易學而不飄浮,是指導中醫治療的精銳武器。

1.1辨證論治的意義

1.1.1證與症應統一

首先在辨證方麵,為了搞清中醫常用而又經常亂用的“證”、“症”、“證”幾個詞義的本末,謙齋查閱了《列子》、《說文》、《康熙字典》、《詞源》等書籍,經過分析,弄清了;“症”是“證”的俗字,“證”是“證”的簡體。實質上“證”、“證”、“症”是一個字,不能把“症”和“證”看作兩個字,也不要把“症”解釋為“症狀”,“證”解釋為中醫特有的病理名詞,應當尊重字義出處,人為強加分別,反而使問題混淆不清,而且在探討文獻時會發生錯覺。如西醫的敗血症、尿毒症,可以寫“症”,而中醫的陰虛證、瘀血證為什麼就不能寫作“陰虛症”、“瘀血症”呢?“症”和“證”是一個字,根據文字的本源和中醫的特點,應統一為“證”字,不論是症狀、證候、虛證、實證,一律都用“證”字[2]。上麵這段話是他的內部講稿,由於謙齋當時名望極高,不便公開發表。對於這場曠日持久的“證”與“症”的討論,他已批評得夠尖銳的。一位科學家說過:“上帝是不喜歡繁瑣的”。目前中醫界傾向於把“證”和“症”明顯區別開來,這將帶來一係列的問題:①製造矛盾、作繭自縛。把“症”解釋為症狀,那《傷寒論》中的“但見一證便是”也得篡改為“症”字了,因為“一證”指的就是症狀;而目前的中醫界,傾向於把“症”解釋為症狀,“證”解釋為證候。這樣的規定,連《中醫大辭典》和《辭海》都做不到,均存在著“症”與“證”前後矛盾的問題,這不是人為製造矛盾、作繭自縛嗎?②探討文獻易生錯覺。有人認為自明清以來,在文獻中就出現了“症”字,如清代《方症會要》一書,全書在應當用“證”的地方,全用“症”字而代之。如果把“證”和“症”區別開來,在探討文獻時會發生錯覺。③中西結合麵臨尷尬。西醫的“症”,既可以用於症狀,又可以用於症候,而中醫硬把“症”解釋為症狀,“證”規定為證候,這將使中西醫結合麵臨十分尷尬的局麵。④與走向世界背道而馳。因為“證”和“症”二字,外文是沒法翻譯出來的,隻有與症狀、證候相應的詞組。中醫理論中存在的一詞多義現象本來就夠多的了,這樣做無疑是又添了一筆,這與中醫的最終目標——中西醫結合、走向世界是相背離的。

謙齋關於“證”與“症”的統一問題,歸納得再簡單不過了,即中醫都用“證”字,西醫都用“症”字,中西有別,皆大歡喜。

1.1.2辨證論治的意義

辨證論治的意義,指辨證論治的字麵含義,即通常所說的涵義。謙齋解釋:辨證論治的意義,辨,就是分析、鑒別,證,就是證狀、現象,論,就是討論、考慮,治是治法、就是治療方針。證和治是現實的,辨和論是靈活的,要通過分析和思考的[1]。

1.2辨證論治的法則

1.2.1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

目前的情況是:同一疾病在中醫辨證往往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僅以《中醫診斷學》為例,常用的辨證法則就有8種之多,依照這些法則去分析同一疾病,就必然會有不同的結論,所以諸多的辨證法則是產生辨證分歧的根源。謙齋在辨證法則的規範方麵作了大量工作,有些工作是開創性的。筆者把謙齋歸納的辨證法則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本法則,如病因辨證、髒腑辨證,是診斷疾病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辨證法則。另一類是複雜法則。由於疾病發生的病因病位往往不是一個,必須多方考慮,這就需要運用複雜的辨證法則。

1.2.1.1病因十四綱辨證早在1932年,謙齋在《治療新律》一書中,把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加以合並補充,提出了十三個綱要,即風、寒、暑、濕、燥、火、疫、痰、食、蟲、氣、血、虛。綱下統律,律下統法。如“痰之治療律”包括宣散化痰、清熱化痰、肅氣化痰、燥濕化痰、溫化痰飲、清降痰熱、攻逐痰積、消磨痰核8法,基本上概括了痰證的各種治法。謙齋以此書曾一度教授他的從遊弟子,再試教於中國醫學院、中醫專門學校,頗收事半功倍之效,初學者常把它比作臨床經典。1961年,謙齋又刪掉“虛”綱,增補“精、神”兩綱,係統提出十四綱要辨證,即風、寒、暑、濕、燥、火、疫、痰、食、蟲、精、神、氣、血[3]。僅以“寒”綱為例,隻列證候和治法。“寒”綱分傷寒、中寒、虛寒3個證候。傷寒治法:①辛溫發汗法;②生津解肌法。中寒治法:①辛熱祛寒法;②逐寒通陽法;③蠲陰斂陽法。虛寒治法:①溫中扶脾法;②溫暖腎命法。謙齋為什麼要刪掉“虛”綱?筆者分析:在各綱辨證時,不可避免地要用到虛實的辨證方法,如在“寒”綱中就有虛寒證候及治法,再單列“虛”綱,難免有疊床架屋之嫌。十四綱辨證,以病因為橫向排列,八綱為縱向聯係,把八綱、六淫、三焦、衛氣營血、氣血津液辨證兼收並蓄,融為一體,執簡馭繁,深入淺出。由於該文最初發表在《北京中醫學院學報》上,見到此刊的人不多。加上體例不合而未能收入《謙齋醫學講稿》一書中,因而流傳不廣,這實在是個遺憾。病因十四綱辨證是比較成熟的病因診療體係,也是中醫病因學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