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胃痛1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症的病證。
胃痛因其病變位於中脘,心口之下,故胃痛在古代文獻中也常稱為“心痛”或“心腹痛”“心胃痛”,民間也俗稱“胃口痛”或“心口痛”。胃痛病名始見於《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怏然如衰。”唐代孫思邈將胃痛病因證治歸屬於“九種心痛”,後世醫家多宗“九痛”之說,金元時期豐富了胃脘痛的病因證治,明清醫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正訛糾偏,使胃痛的辨證治療逐漸趨於成熟和完善。
第一節 名著經典精講
一、《黃帝內經》關於胃痛的病名、部位、疼痛特點及致病原因
1.《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怏然如衰。”
這是最早提出胃痛的病名及伴隨的症狀。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認為,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水穀,主通降、以降為順。若胃失通降,不僅可以影響食欲,而且可因食物在胃腸的停滯,發生口臭、脘腹脹滿甚則疼痛,以及大便秘結等症狀。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濁氣在上,則生脹。”若胃氣失於通降,進而形成胃氣上逆,則可出現噯氣酸腐、惡心、嘔吐、呃逆等症。
2.《靈樞·邪氣髒腑病形》:“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
最早對胃痛的病變部位進行了準確的描述。
3.《素問·舉痛論》:“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4.《素問·至真要大論》:“太陽之勝,凝溧且至,非時水冰……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
以上兩條提出了寒邪侵入人體是引起胃痛的原因之一。若外感寒邪,脘腹受涼,寒邪內客於胃;或飲食生冷,損傷脾胃,運化失職而寒邪停留。因寒邪凝結,阻滯氣機,故收引作痛。其痛多暴作,疼痛劇烈而拒按,並有喜暖惡涼,苔白,脈弦緊等特點。受寒深則寒凝加重,故其痛也增;得熱寒散,其痛可緩。
5.《素問·痹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最早論述了飲食不節,可損傷脾胃,是導致胃痛的一個常見原因之一。若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過食肥甘厚味,或食物生硬難化,超過了機體的消化能力,停積於胃脘,可損傷脾胃。胃傷則胃氣壅滯,脾傷則脾運失職。故食滯胃脘,阻滯氣機而胃脘部脹痛拒按,胃氣上逆而為噯腐、嘔惡;進食則積增而痛著,吐後積減則痛緩。
6.《素問·至真要大論》:“濕淫所勝……民病飲積心痛。”
7.《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土鬱之發……故民病心腹脹,腸鳴而數為後,甚則心痛,脅,嘔吐霍亂,飲發注下,腫身重。”
以上兩條最早和較全麵地概括了痰濕所致的胃痛腹脹之證,也是胃脘痛的常見證型之一。本證多因嗜飲酒漿,暴飲濕盛,傷及脾胃;或居處卑濕,或冒雨涉水,或天時濕盛,致水濕中阻而致胃痛。
二、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心下痛論治
1.《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第105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2.《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虛勞裏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
從以上條文可以看出,小建中湯所主之證,均係虛勞所致,此言虛勞,即指中焦虛寒,陰陽不和。脾胃為後天之本,營衛氣血生化之源,中焦虛寒,不得溫煦,寒主收引,故脘腹時痛,喜得溫按,按之痛減。脾虛則失生化之源,而無水穀之精以濡養髒腑,四肢百骸,致生虛勞裏急,心悸而煩,甚則虛勞發熱等。
東漢醫家張仲景所創立的小建中湯為甘溫補虛代表方劑,用於虛勞病陰陽兩虛,而偏於陽虛者為宜,使用時以胃脘時痛,喜得溫按,按之痛減,麵色無華,舌淡,苔白滑等為辨證要點。本方之“甘溫除熱”,是對陰陽失調所致的虛熱,每因勞累後發作或加重,伴神疲肢冷者,亦常應用。若裏寒重,可改桂枝為肉桂,或加花椒,氣滯者加木香,便溏者加白術。
本方加黃芪名為“黃芪建中湯”。應用於小建中湯證兼陽虛發熱,自汗盜汗,四肢倦怠,神疲短言等症。
3.《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上條文論述了少陽證兼有陽明裏實熱證所致的胃脘部脹滿、疼痛,臨證時用大柴胡湯治療。大柴胡湯由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合小承氣湯去厚樸,並加芍藥組成,是以和解少陽為主,輕瀉熱結之方。
4.《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近,大建中湯主之。”
本條文論述了中陽衰弱,陰寒內盛,寒邪凝滯中焦,氣血不通,陽氣不布,胃失和降所致的脘腹劇痛且冷,四肢厥冷,嘔不能食等症,用大建中湯治療。本方有溫中散寒,降逆止痛的作用,且溫中散寒之力較強,常用於虛寒性胃痛、腹痛、嘔吐、蟲積、疝瘕等。以脘腹劇痛且冷,痛不可近,舌淡苔白滑,脈細緊為辨證要點。
三、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九種心痛之說
《備急千金要方·心腹痛》:“九種心痛:一蟲心痛,二注心痛,三風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來去心痛。”
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所說九種心痛應該是引起九種心痛的原因。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中雲:“九痛丸:治九種心痛。”,所以九種心痛之說從漢代即有之,但張仲景有方無症。張仲景其九痛丸方藥組成為:附子三兩(炮),生狼牙一兩(炙香),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參一兩,幹薑一兩,吳茱萸一兩。方中附子、巴豆散寒冷而破堅積;狼牙殺腹中之蟲,而主胸下積癖;吳茱萸溫肝止痛,專主心腹冷痛;幹薑溫中守而不走;人參理中氣而補胃氣。合而用之,共奏“溫中散寒,開結逐瘀,殺蟲止痛”之功。臨床多用此方治療寒積,蛔厥和頑痰冷飲,瘀血結聚而致胃脘及心腹疼痛。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衝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從組方來看九痛丸隻能治療蟲積及寒積心痛。